2025年06月28日
首页
第08版:要闻链接

《吉林农村报》让我走出小山沟

郭树仁

薄雾在山沟的清晨里低回,缠绕着村舍的炊烟和起伏的梯田。一条蜿蜒的土路,曾是少年眼中世界的尽头,沉默地伸向远方未知的群山。我从这深深的山沟走进繁华的城市,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村青年,走上了记录时代的记者岗位。回首来时路,这份改变命运的奇妙情缘,深深烙印着一个名字——《吉林农村报》。

1980年,初中毕业的我,回到东丰县那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生活的轨迹似乎已清晰可见。那年冬天,公社干部张维范到我们村蹲点,按老规矩“吃派饭”轮到我家。一顿朴素的农家饭,干部和村民围坐炕头唠家常的情景,那份久违的亲近感,像一粒种子落进我心里。我提笔写下了一篇两百多字的新闻稿,标题就叫《吃派饭的风气又回来了》,鼓起勇气投给《红色社员报》(即现在的《吉林农村报》)。没想到,当时的编辑于庆云老师竟亲笔给我回了信!信里满是热情与鼓励,让我多写这样的“活鱼”。更没想到的是,稿子很快见报了,标题被精准地改为《吃派饭的风气又恢复了》。当那张散发着油墨馨香的《红色社员报》送到我粗糙的手中时,我捧着它,久久不愿放下。

这小小的成功,点燃了我心中写作的火焰。从此,我像着了魔一样,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村里的好事、新鲜事,都成了我笔下的素材,一股脑地投向《红色社员报》。然而,热情很快遭遇了现实的冷水——投出去的稿子,大部分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就在我有些气馁的时候,于庆云老师又来信了,指出我稿件中的不足……这珍贵的指点如同明灯,我开始沉下心来反思总结,省下微薄的工分钱购买新闻写作书籍,一字一句地琢磨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我的新闻稿件开始更加频繁地出现在《红色社员报》上。我也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县广播站主动找上门来,聘我为通讯员,定期约稿。几年下来,我的文章不仅登上了《红色社员报》,也在省内其他报刊上陆续“开花”。

三十六岁那年,那条蜿蜒的土路,终于延伸出了山沟,将我引向了一个崭新的人生驿站——我被新闻单位正式录用,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我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将全部的热情倾注于笔端,努力写好每一篇报道。

回望那个薄雾笼罩的山村起点,心头涌动着无尽的感激。与《吉林农村报》结下的这份深情厚谊,是我此生最珍贵的财富。他像引路人,牵着我的手,一步步走出闭塞的山沟,为我平凡的人生画卷涂抹上最亮丽、最动人的色彩。那山沟里升起的薄雾,终究化作笔下流淌的星河。

郭树仁:曾先后担任辽源日报、北方法制报、吉林日报记者,多年来在省、市及中央报刊发表8000余篇文章。被评为辽源市职工自学成才标兵。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