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连祥
伴随着嗡嗡的马达声,一架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技术人员操控下,飞翔在碧绿的稻田间进行植保作业……这是记者在梅河口市李炉乡看到的“智慧农业”新景观。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梅河口市积极引进运用植保无人机等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智慧农业”成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加速器”。
今年插秧季,中和、红梅、曙光等乡镇种植大户利用无人机吊运秧苗,快速、准确地把秧苗运送到插秧点位。这一创新举措,解决了人工往返取苗、插秧机等苗等问题,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采用无人机进行撒肥作业,成本优势突出,以作业量500公斤肥料计算,无人机撒肥仅需250元,而传统人工撒肥费用则高出不少。”山城镇一名新农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无论是肥料的精准播撒,还是农药的均匀喷施,植保无人机都能一气呵成,且避免了人工操作易出现的漏喷、重喷问题,既节省成本,又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质量。
科技来助力,田间管理好惬意。梅河口市金野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率先购置了植保无人机,近几年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机械的效能,进行田间植保作业,不仅降低了人工投入,还促进了粮食增产、品质提升。理事长刘吉说,种地还得靠先进技术和设备,有了先进机械设备,农业的发展前景会更好。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农田作业环境中复杂的电线等障碍物,无人机展现了卓越的避障性能。得益于配备的高清成像雷达和广域视觉系统,无人机可有效探测100米范围内障碍物,确保在复杂环境下安全、可靠作业。
“植保无人机,种地好帮手。”梅河口市持续深化“科技+农业”融合,让更多先进技术“飞”进田畴沃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