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甫
2005年早春,伊通满族自治县半山区的积雪尚未消融,我踩着泥泞的山路挨家挨户敲门,手里攥着刚拟定的《中药材种植合作协议》,却总被担心赔钱的村民拒绝。那时我刚当选中药材协会会长,望着漫山遍野的荒坡,心里像压了块沉甸甸的石头。直到《吉林农村报》的一篇报道,像一剂“良药”,治好了乡亲们的“心病”。
转年4月,年轻的报社记者郭小宇顶着沙尘暴来采访,镜头里我蹲在刚开垦的坡地上,手指抠着松软的土地说:“伊通半山区的腐殖土最适合种植中药材,可乡亲们不敢试。”稿件《半山荒坡寻“金”记》见报后,配发的专家解读像及时雨:省中药材研究所所长指出,伊通土壤硒含量超国标3倍,是天然的“药库”。更让我惊喜的是,报社协调省农技推广站,在协会基地开办首期中药材种植培训班。
当年秋天,首批试种的30多户村民刨出第一茬射干,根须饱满的射干在阳光下泛着金黄。报社记者蹲守三天拍摄《药材丰收笑开颜》,照片里村民李成山捧着药材,这张照片后来成了协会的“活招牌”。2017年,协会基地从300亩扩展到1万亩,带动全县13个乡镇520户村民加入,荒坡上终于飘起了药香。
2018年盛夏,协会遭遇“灭顶之灾”——连续暴雨引发山洪,300多亩板蓝根被冲毁。我蹲在泥泞的田埂上,红了眼眶。关键时刻,《吉林农村报》连续三期推出《救灾特刊》,不仅报道灾情呼吁援助,更协调省相关部门专家组成“救灾团”。专家冒雨上山勘察,提出“梯田式种植+生态沟渠”方案,县保险公司也及时实地踏查,对受灾农户给予一定补偿。
在报社建议下,我们注册“伊合缘”商标,报社免费设计包装并连续报道《从土特产到地理标志》的蝶变之路。2021年,协会会员种植的百合,通过“吉林农村报严选”平台进入全国商超,价格比散装货高出40%。如今,协会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东南亚等国家。
2021年,报社将伊通基地设为实训基地,每年组织200多名种植户来学习。如今,协会基地已辐射东北14个县市,带动2000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站在观景台上俯瞰,漫山遍野的百合、射干、苍术、赤芍、半夏随风摇曳,像给山峦披上了彩色锦缎。现在伊通已经成为射干种苗北方最大的出口县。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中药材康养小镇”。
前些日子,我整理这些年与报社的往来信件,发现仅感谢信就写了17封。从最初的几篇报道,到如今的全产业链扶持,我们与这张报纸的故事,早已化作黑土地上的浓浓药香,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着属于中药材产业的传奇。正如协会文化墙上那句标语:“药香传千里,纸墨润人心。”
马云甫:中级农艺师,曾任伊通满族自治县中药材协会会长、伊通县百合协会副会长。获评“四平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吉林省公信力建设先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