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6日
首页
第01版:要闻链接

解锁羊草种子“芯片” 开启草原修复新征程

本报讯 王月彪 何贤亮 记者 徐文君 报道 在广袤无垠的草原生态画卷中,白城市洮北区正以一株株羊草为笔,书写着修复盐碱化草原命运的“绿色革命”。近日,记者跟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的脚步,探寻羊草种子“芯片”背后的奥秘。

在洮北区青山草场,科研人员顶着烈日,穿梭在茫茫草原上,筛选野生羊草种质资源。他们仔细查看羊草的长势,测量株高、穗长,小心翼翼地将性状表现优良的野生羊草挖出,轻轻去除根部土壤,认真查看根系状况,随后装入袋中。

“你看,这是羊草地下横走的根茎,根茎最顶端的芽非常坚硬,它像一个先锋,横着向前生长,每生长一段根茎就会有一个芽点,芽点上就会长出新的羊草苗,然后它继续往前走,再长出来,这就是羊草的无性繁殖。”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马红媛手中拿着一束羊草样本向记者介绍,“羊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地下根茎非常茂盛,可以起到快速扩繁防风固沙作用。”

离开青山草场,来到羊草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没有一丝停歇,又开始了羊草扩繁移栽工作。分苗、刨坑、撒苗、覆土、压实、标记,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马红媛说:“ 今天我们在种质资源圃中移栽两种羊草,一种是我们在盐碱化草地上找到的野生种质资源,另一种是我们通过多年的杂交、回交的手段培育出来的突变体,在15平方米的小区里进行进一步扩繁,根据它们在田间的表现,为后期做羊草新品种的培育打好基础。”

据了解,该种质资源圃是2020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的,占地面积120亩,共分为初步种质资源区、1平方米扩繁区、15平方米扩繁区、田间试验等区域,是全省最大的羊草种质资源圃。

羊草作为松嫩平原的优势物种,以其粗蛋白含量高达15-20%被称为禾本科牧草之王。羊草具有多年生、耐盐碱、抗寒、适口性好的生物特性,是修复盐碱化草原的不二选择。科研团队通过重离子束诱变、化学诱变、太空育种、生物育种、杂交育种等技术手段,在羊草种质资源圃里,培育出3个耐盐碱羊草新品种和4个国家新品系。目前,这些品种和品系不仅在洮北区试验成功,还推广应用至整个白城地区、内蒙古兴安盟、黑龙江大庆、山东东营等地,累计修复盐碱化草原20万亩。

“下一步,我们计划通过不断的筛选试验,培育性状更好、耐盐碱性更强、产量更高的一些优良品种,为盐碱地攻坚,包括沙地的生态治理方面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马红媛表示。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