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1日
首页
第08版:要闻链接

发表作品的那些事

散文《磨》获《红色社员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征文三等奖

姜铁军

从1976年到通化县文工团当编剧开始从事创作工作,到现在累计出版了10部文学著作,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零散发表的作品有的留存了剪报,有的没有,很多作品已记不清什么时间、什么报刊杂志发表的。但有个例外,就是发表在《红色社员报》的作品,保留了大部分剪报,记录着我和它的一段情缘……

我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中文系有很多文学青年,都以能发表文学作品为荣,我也不例外。上个世纪70年代末,省内文学刊物很少,报纸也不多。不要说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能在报纸副刊发个“豆腐块”已很难得。

有一次,我在《吉林日报》发表了一个“豆腐块”,编辑让我去取报纸,那时发表作品都给样报、样刊。在报社走廊里看到一块展板,上面贴着昨天和当天出版的《吉林日报》《红色社员报》。报社领导直接在报上写简评,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评报方式,不拐弯抹角一针见血!我站在展板前看了半天,对《红色社员报》上的简评印象深刻,忽然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给它投稿呢?

回到学校后,凭借自己在县文工团当编剧对农村的一些了解,写了一篇散文投给《红色社员报》。石沉大海,没有下文。当时学校图书馆没有《红色社员报》,我只能利用周日到长春市图书馆去看这张报纸,看最近都发表什么内容的文学作品,自己免得走“弯路”。之后又写了两篇,还是不成,多少有点泄气,怕是写得不对路,决心再试一次。我把散文《杏子熟了的时候》工工整整抄到稿纸上,装进信封投进邮筒。

半月后,我收到《红色社员报》寄来的信封,是一张样报。别提多高兴了!这是我连续多次给《红色社员报》投稿的收获,证明写作“对路”。

后来多次给《红色社员报》副刊“松花江”投稿,作品每次发表后,都能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与这张报纸的关系日渐紧密,索性自己订一份。当时我在长春话剧院当编剧,同事知道我订《红色社员报》,很奇怪:“怎么订份农村报纸啊?”我笑了笑没回答,其中原因只有自己知道。也正是这次订报经历,给了我写作灵感,很快小小说《老根叔订报》也在副刊发表。

1984年,《红色社员报》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征文活动。征文要求通过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反映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抓住“变化”做文章,才契合征文要求,于是,我想到去农村亲戚家探亲,他家邻居是个老石匠。过去因手艺好,做的石磨很受乡亲欢迎,不愁销路。改革开放后,乡村电磨坊和小型米面加工厂越来越多,村民不再用石磨了,老石匠不得不歇业改行。磨的故事生动地反映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有很强的说服力。《磨》获得三等奖,报社给我寄来获奖通知书和30元奖金。这张获奖通知书我一直精心保存,看到它,就会想起与《红色社员报》交往的日子,就会想到那些可敬的编辑老师。

后来我离开长春去山东工作,美好的回忆永远镌刻在心底。为纪念她走过的70年光辉岁月,捧读深深嵌进时间年轮的剪报,有默默的感恩,更有深深的祝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国宴-1949》《云端上的歌》《橘焰》等10部作品。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