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红薯栽植的黄金时节,在通榆县乌兰花镇红薯种植基地,科技助农活动正在进行,省农科院的专家在这里“蹲点”,用科技为传统红薯种植注入新活力。
走进乌兰花镇东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30余名工人娴熟地栽种红薯苗,他们配合默契,将希望的种苗稳稳植入土壤。今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斜栽浅埋”新技术惊艳亮相,通过巧妙调整栽植角度和深度,为红薯高产优产筑牢根基。
“要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去定植,大约3天后会在叶柄基部产生须根而成活,将来会分化产生可食用部分的红薯根膨大,我们通常十多公分左右进行斜插,是缓苗最快的。”省农科院专家王忠伟近几天忙碌于田间,从选苗到栽植,从灌溉到施肥,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示范。“在我省中西部地区通常采用覆膜水肥一体化的栽植模式,因为红薯的产量形成在生长后期,植株发育特别是根膨大对水肥的需求量非常高,所以这种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式,能够保证及时给予植株及根膨大供水供肥,能确保红薯后期的产量形成以及品质提升。”
正在田间忙碌的工人宋美玲脸上满是笑容。她说,有了专家的指导,干活更有底气,更有效率,栽植需要10天左右,每天都需要30多人,每人每天能赚200多元。
合作社负责人杜晓东介绍,合作社已经积累五六年经验,从最初的30亩扩大到现在的300多亩,每年线上线下销售反响都特别好。
今年,合作社红薯扩种至300多亩,预计总产量突破200万斤。同时与多个乡镇村民签订100多亩订单红薯,统一提供秧苗、技术,保底回收。
(李桂华 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