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辣椒苗长势多好,再过两个月就能挂果了。”治山村党支部书记郑世双蹲在地头,轻轻拨弄着翠绿的幼苗。近年来,这个传统玉米种植村开始了一场“绿色革命”。
村民唐俊生正在自家辣椒地里忙碌。去年,他试种了五分地辣椒,收入近万元,纯利润5000元。“要是种玉米,五分地最多卖几百元,根本没法比。”唐俊生给记者算着经济账。今年,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一亩,虽然辣椒管理更精细、投入更大,但他信心十足。
这样的变化源于村党支部的示范引领。面对玉米价格持续低迷,郑世双带领村干部先行先试,在庭院种植辣椒等蔬菜。“五分地辣椒收入近万元”的示范效应,比任何动员都更有说服力。
治山村的转型之路走得稳健而扎实。村党支部采取“三步走”策略:先从庭院经济入手,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块土地试种;再逐步扩大规模,形成连片种植;最后发展多元经营,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走在村中,几乎每家每户的庭院里都种着各色蔬菜。郑世双介绍,去年全村庭院经济增收超过20万元,成功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毛葱的投入是玉米的两倍,但收入是玉米的四倍。”站在田埂上,郑世双指着远处绿油油的毛葱地,语气中充满自豪。
治山村1100余人、800多户中,如今,蔬菜种植户已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50多户,种植面积达20多公顷,品种也从单一的辣椒扩展到茄子、豆角、毛葱等十余个品种,形成规模效应。
今年村里还种植了1.7公顷鲜食玉米,采用“两茬轮作”模式。“这茬鲜食玉米是4月20日播种的,8月份上市后,再种植一茬香菜、白菜等秋菜,要让土地发挥最大价值,今年全村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0公顷。”郑世双说。
在村文化广场旁,一个新建的蔬菜交易市场即将投入使用。“以前卖菜要奔波30多公里到怀德镇,现在客商直接到村里收购。”郑世双介绍,这个免费的交易市场将为附近村民提供便利的销售平台。
更令人振奋的是,治山村的蔬菜已经走向全国。除公主岭、长春、沈阳等周边城市,最远卖到了广州。线上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拓展,多家电商平台已前来洽谈合作。
在村委会,即将成立的蔬菜合作社正在制订章程。通过微信群等现代通讯手段,实现技术共享、信息互通、市场共建。“七月份就要进入销售旺季,我们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郑世双说。
夕阳西下,村民仍在田间忙碌。微风吹过,嫩绿的菜苗轻轻摇曳,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从“玉米村”到“蔬菜村”的美丽蝶变,正在这片黑土地上生动上演。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治山村通过“示范引领+规模经营+市场带动”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这个村庄的“绿色革命”告诉我们,只要找对路子、迈稳步子,传统农区同样能蹚出致富新路。这种尊重农民意愿、注重示范带动、稳扎稳打的发展路径,正是新时代农村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