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2日
首页
第02版:特别关注

梨花盛开处 水土生金时

——前郭县哈拉毛都镇破解生态开发的“流量密码”
崔秀佳 本报记者 侯春强

五月的松嫩平原南缘,一场“梨花雪”正席卷科尔沁草原边缘。走进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哈拉毛都镇先锋村千顷梨园内,洁白的梨花如云似雪,将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装点成梦幻般的花海。

2025年哈拉毛都梨花节期间,近5万名游客前来赏花游玩。比梨花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片土地背后发生的故事——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到如今的“千顷梨园”,从“靠天吃饭”到“生态生金”,哈拉毛都镇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水土流失到梨花香飘:一场生态逆转战

哈拉毛都镇,这个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前郭县最南端,地处松嫩平原向科尔沁草原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九沟十八泉”的独特地形,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过去一下大雨,山上的泥土就跟着雨水往下冲,不仅冲走了肥沃的表土,还经常堵塞道路、淹没农田。”59岁的果农李德明回忆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先锋村农民,他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贫瘠到丰饶的全过程。

改变始于2020年。前郭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孟凡刚介绍:“我们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理念,启动了哈拉毛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针对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水利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措施:在坡度较大的区域修建梯田减缓水流速度;在沟壑发育区种植防护林固定土壤;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引导径流;通过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渗透性……

这些措施如同为大地穿上了一件“防护衣”,效果立竿见影。“水土保持工程不仅治住了‘流土的腿’,更蹚出了‘生金的路’!”先锋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春指着脚下的梯田说。“治理前,我们这里每年因沟壑扩张损失的良田就有十几亩,现在基本控制住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生植被逐渐恢复,狍子、野鸡等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如今的哈拉毛都镇,春天梨花如雪,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银装素裹,四季皆有不同的美景。

漫步在梨花盛开的千顷梨园中,洁白的花瓣随风飘舞,游客笑语嫣然。

李德明望着这片花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梨树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收入,还美化了家乡的环境。我要坚持水土保持,让这片梨园永远繁花似锦。”

“梨园经济”的乘法效应:一棵树如何带动一方致富

水土保持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土地生产力的提升。在治理后的山坡上,果树成活率从不足60%提高到90%以上,挂果量也大幅增加。李德明承包的3公顷果园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栽种的3000多棵果树,包含20多个品种,去年收益近5万元。

“以前种果树最怕夏天暴雨,一场雨下来,辛苦培育的树苗可能就被冲走了。现在梯田修得好,水土保持住了,树长得特别扎实。”李德明说。通过自学果树种植技术,这名曾经的种植“门外汉”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果树专家”。

随着梨花节等旅游活动的举办,单纯的果树种植衍生出丰富的产业链条。游客来了要吃饭,村民就开起农家乐;游客想体验田园生活,民宿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游客走时想带特产,水果初加工产品就有了市场……

杨金波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之一。四年前他从松原市来到这里,承包6公顷果园,种植龙丰果、苹果梨、南国梨等品种,去年销售额达20多万元,还带动十几名村民就业。“旺季一天雇十几人干活,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现在不仅卖水果赚钱,游客采摘价格比批发还要高,效益不错。”杨金波笑着说。他还在果园发展林下养鸡,生产果干等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据统计,像杨金波这样通过“梨园经济”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农户在先锋村已有三分之一。先锋村集体收入也从几乎为零增长到现在的50多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从“泥岩林”到“梨花海”:生态旅游成为新引擎

哈拉毛都镇不仅拥有千顷梨园,还有着独特的泥岩林地貌——风雕雨蚀形成的奇特地质景观,被当地人自豪地称为“甲北京”。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配套设施缺乏,这些自然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

随着水土保持工程的推进,道路硬化、栈道修建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旅游胜地。今年梨花节特别设置七大爷府、祥大爷府等特色景点游览线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有机结合。游客在赏花之余,还能领略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感受前郭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来这里的游客多了,我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在民宿打工的村民王梅笑着说,仅梨花节期间,她所在民宿的房间提前半个月就被预订一空。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和旅游设施完善,哈拉毛都镇游客数量从2020年的不足万人次增长到2025年的近5万人次,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东北黑土地上打造梯田:水土保持的现代密码

在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中,科技扮演着关键角色。“刚开始改造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觉得这种山坡地种不出什么名堂。”在小城子村,村民程立国站在自己改造成功的果园里,感慨万千。

程立国的果园改造始于2021年,目前已有约4000棵树挂果,去年收益达7万元。通过修筑梯田、挖掘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配合科学施肥管理,这片曾经“种不出名堂”的坡地发生了惊人转变。

“梯田像大地的指纹般锁住雨水,鱼鳞坑如同微型水库滋养树根。”程立国形象地描述。水保项目让他的果树从1000多株猛增至6000余株,优质果品每斤售价翻了两倍。

“过去水果品质差,三轮车都开不上山,现在路修好了,客商能直接到地头收购。”交通条件的改善成为产业链延伸的关键一环。通过水土保持项目,硬化道路不仅让农资运输效率提升50%以上,更打通了产销“最后一公里”。如今,程立国和其他果农正尝试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将水果卖到全国各地。

“小流域治理+绿色产业”为核心:科教基地探索发展新模式

2024年,前郭县在总结哈拉毛都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吉林省哈拉毛都水保生态产业科教基地”。基地位于哈拉毛都镇和王府站镇,总面积139.88平方公里,以“小流域治理+绿色产业”为核心,打造集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

基地规划形成“一轴、两核、三区、十水、多布局”的生态格局。其中,“一轴”以乡道Y102为纽带,串联整个基地;“两核”围绕“甲北京地质公园”和千亩梨花海,打造“水土保持科教核心”和“田园生态核心”。

孟凡刚介绍,基地建成后将实现三大功能:一是科研示范,为水土保持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平台;二是教育培训,面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三是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预计到2026年,基地将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增收,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站在哈拉毛都镇的高处俯瞰,层层梯田如波浪般起伏,梨树、苹果树整齐排列,远处的泥岩林奇峰耸立,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这幅画卷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