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生态+”,是以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与文旅、农业、工业、林草、体育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社会发展动能,形成保护与发展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生态+”是我省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行走在白山松水间,良好的生态优势正成为奔腾涌动的发展动能。正值六五环境日,本报联合省生态环境厅,共同开设“生态吉林”专版,全面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吉林。
生态+农业 助推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
来到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面积广袤的蓝莓令人震撼。目前公司拥有7500亩标准化有机蓝莓种植基地、1万吨蓝莓收储加工基地和每年200万株规模的良种繁育基地。
负责人介绍:“公司能够发展到现有规模,离不开通化当地优良环境。优质的蓝莓果实需要优质的自然环境,近年来通化地区环境质量逐年提升,保障了公司生产的蓝莓品质越来越好。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我们利用配方有机肥+绿肥(秸秆覆盖)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收购农户玉米秸秆及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铺设在蓝莓种植基地,根据测土配方数据增施有机肥。”
作为长白山生态食品标杆企业,白山市林源春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良种繁育、种植、加工、贸易、销售、连锁加盟经营、部队副食品供应配送及相关技术服务、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公司充分发挥长白山区的资源优势,就地取材,采用科学先进的加工技术,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公司现有国家级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1800亩,区域连锁特产种植面积9500亩。
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我公司下设两家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先进模式,公司与合作社签订托底采购协议,以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由公司免费为农户培训种植技术、免费提供种苗并与合作社统一收购。通过不断提高公司养殖、种植户的组织程度,进一步提升产品产量和质量,扩大长白山生态食品影响力。”
生态+林草 开启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
提起通化县三棚林业有限公司,当地老人还是愿意称之为三棚林场。通化县三棚林业有限公司(原通化县三棚林场)始建于1958年,总经营面积4.7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人工红松林面积达1.8万亩。60多年来,三代林业职工不忘绿化荒山的初心,牢记生态建设使命,经过艰苦奋斗,科学营造,拥有人工林3.3万亩,天然林1.1万亩,其中人工红松林1.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 由于红松规模不断增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逐年提升,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林场职工姜鑫看着林下中草药茁壮成长,心里早就乐开了花:“你看看这长势,加上这几年大家都认可咱吉林产的药材,肯定能卖上好价。”
在三棚林场,像姜鑫一样发展林下经济的职工还有很多。林场负责人说,职工承包土地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实现高附加值,也为林区全面停伐后产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林果或林药间种能促进林内的卫生条件,红松下可以种植林下参、蓝莓、葡萄、林间苗圃,复合经营模式下,职工和林场实现双赢。”
多年来,通化县三棚林业有限公司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科学营造扩建红松林,以转型为契机,实现多产融合。开展以红松为主的绿色产业项目,投入500万元建设配套的红松种子贮藏库和晾晒场,延长红松产业链,实现公司增效、职工增收、生态增强的多赢目标。目前,已累计发展林下参、三枝九叶草等林药间作面积1500余亩,今年正在发展刺五加等中草药项目;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依托红松独特的生态景观和蝲蛄河湿地公园,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集红松果林产业、红松母树林观光、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红松康养产业园,并打造成为植物引种、栽植、科普示范的生态教育基地。公司红松产业品牌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和当地林农积极营造红松林,全县栽植红松干果林36万亩。红松塔采收时,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年收入增加300到500万元。
生态+文旅 保护与开发间的相得益彰
“快看,快看,我拍到中华秋沙鸭啦!”来自浙江省的鸟类爱好者张哲兴奋地喊着朋友,“我特别喜欢拍鸟,这次年假特地来到长白山,一是领略天池风光,另外就是看看能不能拍到中华秋沙鸭。我很幸运,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
中华秋沙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被称作“鸟中国宝”“鸟中大熊猫”和水域环境的“生态试纸”。近年来,我省作为中华秋沙鸭主要繁殖栖息地之一实施一系列保护举措,全面保护中华秋沙鸭种群及栖息生存环境。
每年3月中旬,中华秋沙鸭都会如约飞抵头道白河流域,开启它们的栖息与繁衍之旅。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需要安全的栖息地、清澈的水质以及丰富的食物资源。它们通常选择在水流附近的树洞筑巢,以河流中的野生河鱼、林蛙等为食。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吉林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启动头道白河流域远程监控工程和中华秋沙鸭安居工程,基本实现保护区内头道白河流域的监控全覆盖。通过包铁皮、绑红绳、重点流域人工看护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干预了天敌对中华秋沙鸭的捕食行为。
经过多年保护经验的积累,保护区设计并制作了20余个中华秋沙鸭仿生巢,仅今年就有14巢成功入住。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从建区时的十余只,发展到如今的100余只,种群数量正在稳步提升。
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已经成为吉林优美自然环境的生动写照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标配。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9%,水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 89%,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生态质量状况稳定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旅”推动文旅产业从“冰雪热”拓展至“四季火”,“生态+农业”擦亮了长白山人参、吉林大米等“吉字号”特色品牌,全省上下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的生动故事不断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