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英学
认识小根蒜,喜欢上小根蒜的味道,是从童年时开始的。
清明后,北方的大地从冬日的沉睡中渐渐醒来,万物复苏。农家菜园里的韭菜、菠菜和小嫩葱纷纷翻绿,野地里,随处可见的蒲公英,还有悄然生长的小根蒜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小根蒜,根小头大,辛辣刺激,老家也有人叫它大脑瓜或是大咕嘟菜,名字简单直白。它的蒜须细长如线,叶茎纤细似葱。在北方三月乍暖还寒的天气里,倔强地生长,即使是在狂风呼啸、雪花飘舞的天气,依然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小时候,在村西头的前后街,住着与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有五六个。脱掉棉衣时,我们撒欢地在院子里外跑来跑去,母亲见状就会说:“快去村西地里挖小根蒜去,吃了一冬天的白菜、土豆,换换口味吧。”
站在墙头上喊几嗓子,小伙伴听得真真切切,不一会儿,大家拿出小镐头,挎上小柳筐,在大墙外集合,一路上连说带笑就到了村西那片野地。灰溜溜的土地有了一丝丝的绿意,好看的鸟儿从南方飞了回来,在树上、草地里发出了“啾啾”和“嘟嘟”的鸣叫声,好听极了。
小根蒜很多,有的一堆堆,有的一片片,它们从有些干枯的黄叶子下面探出头来,小镐头轻轻地下去,再抖落一下根部的泥土,一棵棵小根蒜就落入柳筐里,柳筐里立刻传出了泥土气味和辛辣味道。
这时,小伙伴一个个只顾着刨小根蒜,没有了说笑的声音,只有小镐头发出来轻轻的“噗噗”动静。
鲜嫩的小根蒜,在草黄叶子下探出头来,很可爱,但又有些“滑稽”,如果稍不留神,它们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辨认小根蒜需要眼力,稍微走神的话,就会错把枯草当成小根蒜,不但白费力气,还会让小伙伴笑话。
刚刚露出地面的小根蒜,长势不一,有的小苗绿油油的,有的苗子还是黄不拉叽的。个头大小也不一样,挖出来有的头很大,像小枣那般,有的还刚刚长出来丁点大的头部,有的细如粉条,细长细长的,辣味也不够浓。
挖小根蒜时,小镐头下去并不怎么费力气。遇到好的地方,小根蒜一片片的,刨了这棵,又忙着刨那棵,忙得不亦乐乎。几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小根蒜装满了柳筐,也感到肚子饿了,就一边吹着柳笛,一边哼着歌回家了。
母亲看到这么多新鲜的小根蒜,很是高兴。放下手里的活,洗净小根蒜,炸上一碗鸡蛋酱端上桌子。全家人吃上久违的小根蒜蘸鸡蛋酱,吃得脸上都冒出了汗珠。
村西的野地里有好多小根蒜,吃了这茬,还有下一茬。春夏之交的季节,我们放学后就去野地里挖小根蒜,家里一时吃不完,屋里堆得“小山”似的,母亲就变着法子给我们做小根蒜吃。
把小根蒜用盐腌起来,当成咸菜吃,再放些辣椒末,吃起来特别有滋味;有时还把小根蒜用刀剁几下,掺和在玉米面里蒸着吃,有种甜丝丝的味道;最好吃的是小根蒜饺子。母亲把小根蒜剁碎,又把豆腐和虾皮搅拌在一起,然后蒸饺子吃,虽然没有肉,但吃起来口感极佳。
小根蒜实在挖多了,一时吃不完,母亲就把多余的小根蒜叶子编成辫子,挂在墙上通风阴凉处,时间一长,小根蒜就变了颜色,叶子焦黄,蒜头呈现出酱紫色,隔上几个月,吃起来比新鲜的小根蒜辣味更浓了。
小根蒜年年挖,年年吃,年年有。它们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成为人们舌尖上不可多得的美味……
长大后离开家乡,又在外地参加工作,不能像童年那样无忧无虑地去地里挖小根蒜了,但依旧喜欢小根蒜的味道,尤其是春天里,能够吃上一顿像小根蒜这样的野菜,改善一下口味,健食开胃,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