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0日
首页
第02版:专题新闻

从一粒花生到全产业链

——解读扶余花生产业背后的金融力量
林丰柏 本报记者 侯春强

“现在花生收购价格是多少?”“还有花生吗?上海客户需要货。”……

扶余市三井子镇花生收购商聂建英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她一边快速记录,一边指挥工人装车。

这名干练的女强人,在三井子镇的花生市场里已经打拼了二十多年。她的加工厂里,机器轰鸣,花生在传送带上“跳跃”,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仁香。

聂建英介绍,花生产业做得好,离不开两个“500”,即三井子批发市场收购半径达500公里和手中每年500万元的流动资金。

三井子镇地处扶余市西部,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特殊的环境使花生成为镇里的主要农产品,成为全国最大花生生产基地。

从“借钱无门”到“添金有道 ”

“你现在看到的这些花生,明天就会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或是大型油厂的生产车间。想把花生产业做大,一是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另外手里还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少了周转不开。”

凌晨四点,三井子镇已灯火通明。镇里一整条街的工厂里,正忙着将花生装袋、称重、封口,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从10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都是花生收购季。”聂建英介绍,花生交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收购季企业都需要大额资金进行原料采购,但销售回款存在一定周期,因此“黄金窗口期”内的资金周转尤为重要。 但每年9月到11月收购旺季期间,资金缺口就像横亘在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沟壑。

去年,聂建英通过邮储银行扶余市支行的贷款扩大了经营规模,从单纯的收购扩展到加工、销售一条龙。“有了资金支持,我敢接大单,敢囤货,敢尝试新品种。”如今,她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农户的联系方式,“都是老主顾,一个电话就能调来几十吨货。”

从“赊账时代”到“现金结算”

记者了解到,聂建英用于资金流转的产品为“花生产业贷”。

何为“花生产业贷”?为啥此种贷款如此精准?

邮储银行扶余市支行副行长严岩解释:“‘花生产业贷’是特色普惠贷款产品,主要面对生产、流通、销售三类主体客户,以此‘贷动’扶余市花生资源优势,通过对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环节的扶持,有效连接花生产业上中下游市场主体。”

以三井子镇为例,镇里一整条街都是花生收购户,总量超过400户。“镇里90%以上的收购户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严岩说。

张振雨是三井子镇最早收购花生的大户之一,他的加工厂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机械轰鸣声中,花生正通过自动化设备完成分拣。随手抓起一把新收的花生,果壳在掌心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张振雨向记者说道:“现在收购花生,需要给农户现场结款,不然不会卖给你。”这名二十年老商户深谙收购花生“快”字诀。

“以前收花生,要跟农户说好话,赊账是常事。”张振雨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得有资金支持,我都是现金结算,农户也愿意把最好的花生卖给我。”他的加工厂里,150万元信用贷款化作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麻袋,也变成农户手中实实在在的现款。

数据显示,2024年邮储银行扶余市支行“花生产业贷”实现信贷投放3.3亿元,有效支撑了当地花生市场蓬勃发展。

从“走街串巷”到“国际市场”

如今,三井子镇市场的收购货源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地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重点销往长沙、上海、大连、常州、南京、广东、兰州等地,部分产品出口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三井子镇生产的很多杂粮系列产品都走进了超市,成为高端商品。

“发展不能仅停留在收购花生上,镇里很多收购户都在做全产业布局。”聂建英说。在她的办公室内,五个监控画面里实时显示工厂内各个环节,挑选、烘干、包装、深加工、花生种子代生芽,“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可多了,邮储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叫一二三产融合……”

像聂建英一样的收购户还有很多,不远处的郭大哥也从数年的走街串巷一跃成为当地的“花生大王”。2023年,郭大哥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资金再加上邮储银行的部分贷款在镇里购入一处场地,自建住宅及库房。

“记得搬进来那天,看着又大又新的库房,心里别提多美了,50多岁也能大干一场。”郭大哥介绍说,“不做收购商,咱也要当老板。”

有了新库房,彻底告别“东奔西跑”的日子。“现在有了固定场地,花生收购、储存还有深加工都方便多了,100万元的额度让我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郭大哥笑着说。

扶余花生产业的二十年蝶变,映照出乡村经济的转型之路。当金融服务如春雨般滋润田间地头,催生的不仅是产业的壮大,更是一个个乡土梦想的绽放。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