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妍 报道 双辽市柳条乡厚俗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棚膜经济,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走进位于厚俗村的绿源时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菜农正在搬运秧苗,一株株秧苗生机勃勃。
近年来,厚俗村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通过建设蔬菜种植基地,加快设施农业向高效、特色迈进。在柳条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厚俗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整合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形成“化零为整”规模化种植,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这种产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厚俗村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40栋,采用先进的“黑白膜双覆盖种植技术”,既能提高地温、加快秧苗生长,又能保障秧苗质量。在种植品种方面,蔬菜种植基地做到多样化与特色化。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38栋大棚种植九月青、黄金钩、红金钩、架豆王等豆角品种。其余大棚种植黄瓜、香瓜等经济作物,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将优质农副产品推向市场。
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厚俗村还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基地采用辽宁引进的蚯蚓肥,这种肥料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苗期的科学管理。同时,基地还聘请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
棚膜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蔬菜种植基地的逐步扩大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提升,基地已经吸纳了数十名当地脱贫户就业。这些村民不仅可以在基地内从事蔬菜种植、采摘、包装等工作,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增加收入。
为保障种植基地建设顺利实施,柳条乡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了工作专班,进一步夯实责任,扎实做好服务指导。同时,派遣包村干部驻扎在基地全程跟踪建设作业,及时协调各方解决各类问题。这种全方位的服务与保障,为厚俗村棚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厚俗村将继续以棚膜经济为引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成果。积极引进和推广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将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力度,将优质的农副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通过实施精准定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种植布局、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等措施,厚俗村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还为乡村振兴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柳条乡也将以厚俗村为样板,立足各村产业优势,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不断探索设施农业,示范带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种植模式在全乡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