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7日
首页
第03版:政策解读

传承“东北小上海精神” 厚植辽源人文沃土

胡园园

“东北小上海”是辽源工业发展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其历史叙事中,蕴含着辽源人的奋斗精神,创造了工业经济奇迹,具有多种特性。2019 年,辽源市基于“根植历史、引领未来”理念,挖掘“东北小上海”史料,凝练出“求实、担当、拼争、奉献”精神。这一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地方实践,再现创业情怀,有助于树立城市品牌,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凝聚力,激发信心勇气,为辽源全面振兴新突破续航赋能。

东北一隅,绽放“东北小上海”之华彩

东北之隅,“东北小上海”之名缘起。上世纪 50 年代初至 80 年代中后期,辽源在困境中起步,经四十余年奋斗,轻纺、轻化工业取得显著成就,产品质量、品种和效益达到一定水平,填补多项空白。1964年,《吉林日报》工业部主任王旭调研辽源,见产品多由上海聘请的工程技术人员研发,遂在报上连续报道,总结经验并提出“东北小上海”说法,此名在省内传开。1982 年,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播出《被誉为“小上海”的新兴城市——辽源》,使其声名远扬,彰显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成果。

东北风情,“东北小上海”之魅尽显。辽源市轻工产业体系完备,构建起以纺织、化工、机电、塑料为主体的产业体系。纺织业形成全产业链模式,产品多样。原材料供应天然与人工兼备,半成品加工种类丰富,产成品时尚齐全。对照《轻工行业分类目录》,除采盐、轻工机械制造、钟表制造外,辽源轻工业涵盖15个行业大类,展现出其在轻工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发展前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辽源轻工业历经四十余年艰苦拼争,实现华丽蝶变。从土旧作坊到现代工厂,从手工操作到机器轰鸣,轻工业蓬勃发展。众多重点企业崭露头角,纺织、化工、机电、塑料等行业各放异彩。产品种类丰富,涵盖普通日用品及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不仅有塑料纽扣、牙刷等日常用品,还有磁带、电池等电子产品,甚至研发出通过验收并批量生产的工业控制计算机。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辽源市生产的产品多达 870 余种。辽源轻工业的发展,彰显了其奋进的力量,推动着城市不断向前迈进,为经济社会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轻工业产品质量上乘。多项产品的质量标准达到或通过国家级、部级、省级行业标准等级和验收。众多名优产品,如紫禁城香皂、龙泉春酒等,赢得赞誉,多项产品获国家、省部级荣誉。

轻工业产品闪耀创新之光。当年,辽源人致力技术创新,营造浓厚氛围,成果丰硕。1985年,辽源市众多科技成果获市奖,部分获省奖,诸多轻工产品填补空白。橡胶厂新型特种胶管等产品国内空白,棉织厂灯芯绒等产品填补东北空白,油脂化工厂香皂等产品填补省内空白。这些产品供不应求,彰显了辽源轻工业的辉煌,为地区发展增添强大动力,是创新引领发展的生动例证。

东北风华,发扬“东北小上海”之禀赋

实事求是,乃“东北小上海精神”之基因禀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辽源人从实际市情出发,贯彻国家增产节约政策,探索出轻工业发展路径,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办工业时,“攻缺门、上短线”,找准市场先机;“小鸡刨食”,立足基础寻原料、招人才、研新品;“母鸡下蛋”,以车间研发新产品,创办新厂。由此,地方工业蓬勃发展,1951 年至 1987 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近 130 倍,工业总产值增长近 34 倍。

勇毅担当,乃“东北小上海精神”之灵魂。辽源人办工业,如满弦之钟,不停摆动。工业发展,人才关键。辽源人敢抓机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工人文化宫高薪聘请人才二十余人,对纺织工业贡献颇大。此后,他们多次南下,聘来郭兴芬、李道旭等技术人才。市委、市政府制定“12条”,在生活上给予人才优待,尤其“政治上充分相信”。外来人才深受感动,以辽源为第二故乡,研发众多新产品,填补东北市场空白。

辽源人秉持攻坚克难的拼争精神,这是“东北小上海精神”的主要特征。他们发扬“拼、争、抢、跑、挤”的精神办工业,为项目和人才全力以赴。有人为工作舍小家,有人为项目废寝忘食。他们勒紧腰带,珍惜每一分资源,向技改要空间。市皮毛合作社职工用土法试制磨皮机,二轻局企业利用土法上马众多设备,节约大量建设资金。这种精神,彰显了辽源人的奋斗与担当,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爱岗敬业,奉献先行,此乃“东北小上海精神”的直观体现。辽源电厂职工为地方工业多发电、多省煤,将八项大指标细化为 521 项小指标,开展竞赛。目标具体,操作性强,职工干劲十足。他们忍受高温,托举重炉钩拨灰、吹灰,汗水湿透衣衫仍不停歇。在共同努力下,灰渣可燃物指标下降,该厂被授予“大庆式企业”,这是辽源人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与历史缩影,展现了辽源人的政治觉悟与奋斗风采,彰显了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传承“东北小上海”之魂,点亮时代前行之光

今日辽源,踏上全面振兴、率先突破新征程。“东北小上海精神”乃辽源人基因,传承弘扬意义重大,然现状不容乐观,传承仅局限个别单位与群体,方式单一,氛围不浓,未形成全域化模式。

为此,需在实践中优化模式、创新路径、扩展思路,实现更广域、深层次传承。强化政府领导是关键,优化传承模式。此精神作为地方红色文化,政治性强,政府须发挥主导作用,确保传承不变质。各级政府应树立城市人文品牌意识,制定长远政策、规划及法规。组建传承发展小组,协调各方投入工作。同时,引导社会企业有序参与资源开发与传承,明确指引,规范运作,挖掘经济潜力,保护工业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商业化。此外,推动机关、学校等普及教育,多方式、多渠道弘扬该精神,引发情感共鸣,提升德育效果。如此,方能让“东北小上海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助力辽源全面振兴。

加强科技引领,创新传承路径。“东北小上海”时期的亲历者渐逝,相关建筑、设备因旧城改造等原因被处理,传承面临挑战,急需创新方式。一方面,发动党史研究机构和学者,梳理史料,征集相关物件等资料并整理出版,丰富研究资料。另一方面,依据研究征集情况,建辽源工业展览馆,用3D 技术再现企业全景、生产情况,融入科技元素,打造探索模式,让体验者感受制造工艺,领会“东北小上海精神”,形成独特城市记忆符号。

加强传播效能,拓展传承思路,以互联网为重要途径弘扬“东北小上海精神”。构建“互联网+”宣传策略,借移动终端开辟线上传播渠道,利用公众号加大宣传力度。用好多媒体平台,以多种方式发布视频,展现创业经历与奋斗精神,推动城市品牌走出去,增强文化认同。依托艺术媒介,讲好辽源工业发展史,推动“东北小上海精神”与文旅、产业融合,转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腾飞。

(作者系中共辽源市委党校副教授)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