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
首页
第05版:和美乡村

多元发展共筑美好生活

——农安县青山口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侧记

刘多

近年来,农安县青山口乡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结合乡情实际,集中力量攻克难关,在提升农民意识、带动致富、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究其关键,“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工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发展生机勃勃。

党建引领作为“主心骨”

农安县青山口乡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心骨”,通过严密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党员联系户”的主轴作用,实现 10 个农村网格党组织全覆盖。通过网格化的联动机制,制定贴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治理方案,激发村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信心和热情。

夯实“自治”基础。不断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议事和决策程序,保障村民权利。加强村务公开,定期公开村务财务,接受群众监督。培育发展村民自治组织,如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完善落实《村规民约》,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引导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通过民主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村民责任感与归属感。

丰富“德治”内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最美村屯”“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举办农民丰收节、乡村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移风易俗,反对不良习俗,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党员、村组干部、乡贤示范引领,带动群众积极投身村屯环境整治,“面子”“里子”一起抓,彻底改变环境“脏、乱、差”的面貌,达到“德润人心,治效斐然”的效果。

提升“法治”水平。深入开展普法学习,通过案例教育、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将普法学习教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使学法、守法、用法、护法逐渐成为村民的自觉。加强法治阵地建设,在村里打造法治文化广场、设立法治宣传栏等,营造浓厚法治氛围。综合利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乡村调解组织,加强村屯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强化乡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强化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促进人民调解和依法办事相结合,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构建乡村善治的良好环境。

“黄金叶”拓宽致富渠道

青山口乡黄烟种植历史悠久,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产量居全县首位。该乡独特的河套台地、黑油沙粘土性土质,加之松花江水的环绕,为黄烟生长营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眼下正值晒烟时节,青山口乡的烟架子上,早就准备好的草绳长达数百米,捆绑着当天绽绿、继而焦黄的烟叶,成为烟农增收的“黄金叶”。农安县汇达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怀云松介绍,合作社今年种植黄烟400多亩,每公顷产量约 8000斤。种烟晒烟期间劳动力需求大,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实现务工务农两不误,繁忙时每人日收入达 200至300 元,有力拓宽了群众的致富渠道。

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青山口乡积极拓展新产业。青山口乡江边种植养殖场通过“基地+农户”的形式,打造“江边”绿色农产品。“江边”大米、“江边”蛋禽严格依照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规定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其中,“江边”咸鸭蛋声名远扬,因其蛋鸭以小鱼大虾为主食、水草为辅食,产出的咸鸭蛋别具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江边种植养殖场采用生态养殖法养殖蛋鸭 2000只、笨鸡1000只,并带动周边群众养殖蛋鸭8000只、笨鸡5000只。养殖场腌制的咸鸭蛋达180万枚、笨鸡蛋150万枚,这些优质产品不仅安全美味,而且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助力农民增收近百万元。

“江边”咸鸭蛋产业的壮大,有力推动了青山口乡文旅产业的发展。众多游客被这里的绿色农产品吸引,纷纷前来参观体验,为当地农民增加了额外收入。此外,绿色农产品还提高了青山口乡的知名度,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和人才的涌入,为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招法”加强环境整治

除了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青山口乡的村屯环境也随着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的实施发生着显著变化。乡里坚持“巩固为先、治理为魂、产业为基”,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努力打造美丽宜居的新乡村。在环境整治工作中,青山口乡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任务。乡里成立了环境卫生检查组,不定时到村屯进行检查,并把问题整理上传至工作群,限期整改完成,前后拍照比对,建立档案,严格兑付奖惩。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山口乡充分利用“村村响”大喇叭、标语、公众号、微信群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关政策,及时公开整治进度,引导群众配合完成整治工作。同时,为了让群众自主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采取“乡镇班子+乡镇干部+村干部+党员+乡贤+志愿者+群众”互助模式,乡镇班子做出明确总体规划和目标,干部、党员亲力亲为、带头示范,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乡贤和志愿者创新思维,主动对接借鉴先进做法,群众自主全程参与,人人争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引导者、监督者和实践者。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标准。乡里投入资金用于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垃圾收集转运、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乡10个村全部实现垃圾清仓见底,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同时,乡里还加大绿化力度,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栽种各种绿植,摇曳生姿的花草、绿树掩映之中,美丽新乡村呈现在人们眼前。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