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始于心、践于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宣传思想工作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阵地,是助力乡村振兴、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综合平台,也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白山市浑江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所12个、站98个、点(基地)N个,目前实现全部挂牌,覆盖街道、社区、村部、沿街商铺和农贸市场等地,所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同时,设置绿色生态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红色教育、画家村文明实践、红旗商圈文明实践基地5个,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满足群众需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如果说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是载体,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文明、领悟文明,那么,浑江区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火如荼的志愿服务,全民参与的文明行动,实现“文明实践”到“实践文明”的过程。
资源整合聚焦服务 提高阵地使用效能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在家门口,看看书、聊聊天、下下棋,不知不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及时聆听党的声音,了解群众关心的政策。”家住七道江镇团结村的刘大妈,闲暇之余都会到实践站坐一会。
东兴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小分队”组织的“首届‘华生杯’超级模特队大赛”得到居民一致好评,他们时常走进社区楼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最接地气的文艺演出。
由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致富能人、司法工作者等组成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宣讲专家志愿者,深入各镇(街)、村(社区)开展宣讲活动,为群众上门送理论、送政策、送点子、送服务。
坚持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原则,挖掘调动各类阵地、文化、人才等资源,根据活动设置和群众需求再配置、再优化,实现打通、贯通、联通形成整体合力,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作用。
以便民为选址要素,以利用最大化为原则,在充分考虑交通、人流、便利、成效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将所、站结合,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一线综合体”,切实推动文明实践“到村、进户、见人、走心”。
志愿载体上下联动 激发参与的积极性
“有乐队和乐器,没有指导老师怎么办?”就在筹备演出的“和之声”合唱团犯难之际,浑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邵鸿英及时“接单”。“在邵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演出特别成功。”合唱团白团长高兴地说。
针对区级资源较为丰富、乡村两级相对匮乏的难题,浑江区发挥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优势,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鼓励资源下沉,同时鼓励有特长的普通群众参与进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就建在哪里;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浑江区着力破解“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的难题,引导群众由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受益者向参与者转变。
全面召集机关干部、退休职工、退役军人、先进典型等组建志愿服务队,规范人员管理、服务流程,从而建立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为广泛开展文艺、体育、科普、宣讲等活动奠定基础。
在探索中不断优化服务,以“共性需求同开展,个性需求精准帮”等形式,练好“脚力”走近群众、练好“口力”捕获困难、练好“听力”倾听声音、练好“笔力”记录需求,以此回答谁来干、为谁干、怎么干的问题。
机制引领注重创新 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打造志愿服务“积分超市”,对参与和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家庭或个人发放超市积分卡,激励更多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志愿者在奉献中有荣誉、受尊重、得实惠、添动力。
注重机制引领,补足自身机制建设短板,建立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科学制度体系,以机制创新带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常态化运行,推进常态化、持续化、长效化,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勤于参与。
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纳入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年度考核,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指标,对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具体工作提供规范指导,确保工作落在实处、抓出成效。
将移风易俗的具体事项纳入村规民约,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持续探索常态长效的措施和途径,实行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坚持重在正面引导、重在建设养成、重在群众自觉,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实落细。
形成“扫黄打非”常态化管理机制,并采取网格化动态管理;通过发动文化专员、保洁员等群体成为“扫黄打非”的“千里眼”“顺风耳”,形成源头治理、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引导约束百姓自觉抵制和远离“文化垃圾”。
强化意识有效治理 保障质量持续运转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社会和群众的“构成性中心”作用和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资源、要素、条件方面的组织优势,创新“构成”路径,形成相对其它类型公共空间的竞争优势,使其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
凸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意识形态性,在设计、建设、营造、实践等环节中融入、彰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传播力、引领力、教育力和亲近性、体验性、生活性。
通过市场手段带动文明实践空间建设,将文明实践空间规划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以经济关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逻辑与价值,在经济活动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
科学合理布点的基础上,统筹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节点性空间,对相关空间进行整体性、连续性、网络化的改造,使同一地区、相近主题的文明实践空间相互联接、串联集聚,形成“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空间群。
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通过社会募捐、公益创投、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文明实践工作,打造文明实践“蓄水池”与“活源泉”,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灵活机动延伸触角 幸福指数逐步提升
打破“各自为政”的阵地壁垒,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圆心,辐射12个所、98个站、N个点(基地),采取“固定式服务+”的形式,将党的声音以及文化、科技、医疗、法治等送到百姓田间地头、农家炕头。
对区、镇(街)、村(社区)和各部门的各类别阵地资源进行盘点、统筹、归类、整合,搭建起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普服务、体育与健康服务等平台,切实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积极谋求“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途径,在常态化、规范化、精准化等方面推陈出新,把乡村振兴、理论宣讲、文艺服务结合乡村大集等送到群众身边,以“点单式”服务,持续刷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畅通沟通渠道、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内容形式,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上门办、一次办”门口服务和关爱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志愿服务,切实把服务于民做深、做实。
把文明实践与创建工作相结合,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不断深化创建过程中持续推进常态长效管理,将其纳入各级工作考核内容,通过不断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力争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浑江样本”。
文明实践谱新曲,崇德向善润民心。文明实践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从“上下同心”到“行动同向”,从“干群一条心”到“全区一盘棋”,从“部门共参与”到“全民齐行动”,浑江区将不断夯实三级阵地平台,完善协同发展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让文明实践成为新时代接地气、受欢迎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