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9日
首页
第08版:要闻链接

金博士种稻记

———从红光村春耕管窥黑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

□ 吉林日报记者 孙翠翠

育苗大棚里,装满营养土的育秧盘在地面平整铺排,自动播种机快速移动,一粒粒稻种均匀入土。

摆盘、装土、播种、覆土……在“机器人”的操作下,水稻育苗播种一气呵成。

从良种选育到科学催芽,从利用微生物菌剂改良黑土地到“机器人”高效育苗,再到“数联网”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的全程应用,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的春耕,科技范儿拉满,处处彰显着黑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范儿

让水稻单产和品质更上一层

水田里,摄像头、传感器林立。

“数联网”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实时显示水田土壤情况、湿度、PH值等各种数据。

“大棚温度控制在28度至32度之间……”

“水要一次性浇透……”

长春市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金玄吉在数十栋育苗大棚里穿梭,不断提醒着正在劳作的农民。

“金博士种稻说道多啊!”种稻“老把式”马璧嘴上开着玩笑,心里却十分佩服。

这几年,金玄吉带着农户改种食味值高的优质水稻品种,利用微生物菌剂改良黑土地,还带着大家利用大数据分析墒情,再根据墒情调整适合的种植方式,不仅让红光村水稻单产提高了,也让大米的品质和价格提升了不少。

“金博士调的育苗土又松又软,摸一把油汪汪……”自动覆土机将一条条蓬松的“黑棉被”盖在稻种之上,马璧忍不住在翻斗中抓了两把黑土,又凑到鼻尖处闻了闻。

“育好苗非常关键,苗齐苗壮将来才能长成好水稻……”金玄吉和“老把式”们讨论着影响水稻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他们今年的目标非常清晰——不断探索创新,让水稻单产和品质更上一层。

以创新为主导,红光村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新品种、栽培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黑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崭露头角。

高效能

品牌之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试验室里,各种颜色的稻种琳琅满目。

“这些红稻子、绿稻子将来可以做成五彩米……”

“低谷蛋白米是功能性米,主要针对糖尿病、肾病、痛风等慢性病患者……”

金玄吉细数着他的“宝贝”。未来,这些“宝贝”都将在红光村试种。

“普通大米很难摆脱市场同质化因素,只有在源头上创新,进而实现产品创新,才更容易打出我省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本着这样的追求,金玄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曾选育并审定水稻优良新品种13个,其中“长选808”“长粳616”“长乐520”被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我省农业水稻主导品种,“长乐520”获省优质食味品种评比三等奖,填补了我省长粒优质香型水稻品种空白。

水稻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2021年,红光村引进拥有30年粮食销售经验的吉林省合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红光村水稻产业,打造中高端大米品牌。

2022年,红光村生产的大米进驻多家欧亚超市,同时成为“驻华使节国际高端晚宴指定用米”和“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晚宴指定用米”。

2023年,红光村生产的大米在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大厦热卖。

创新思路,变“卖产品”为“卖品牌”,红光村摆脱传统稻米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黑土地上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质量

网红打卡地再“写”新文章

育苗大棚的西北角,覆土机正为一批特别的稻种“盖被”。

“温度和湿度一定控制好,这是专门做稻田画的稻种。”金玄吉向“老把式”们仔细交代。

红光村位于饮马河西岸,村中的稻田公园一直深受游客喜爱,成为长春市网红打卡地。

网络“流量”如何变成游客“留量”?

游客“留量”如何变成产品“销量”?

近年来,红光村在“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上下足功夫。

村里以稻为媒,结合农田建设、乡村旅游、休闲采摘,搞出了不少新名堂——在田里种植彩稻,绘制一幅幅美丽的“稻田画”;在稻田边种植鲜花、修建栈道,精心打造景观小品;配合稻田风光,深挖农耕文化,建起村史馆和稻米产业展览馆,通过逐步完善耕种体验、民俗文化、稻米产业、特色餐饮等功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观光农业新业态,增加了农民致富的渠道。

“今年,我们利用稻田的美景和‘流量’打造了‘熊猫田私人订制’项目,鼓励企业和个人来红光村认领水田,只要在我们村认领了水田的消费者,都将成为这里的‘庄园主’,可以享受旅游、度假、餐饮以及其他的农产品配送……”4月8日,吉林省合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聂艳华,带着顾客来红光村认领水田。

“金博士”成了消费者最信任的“熊猫田管家”。

送走顾客,金玄吉急匆匆钻进大棚,继续他的新探索。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