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6日
首页
第04—05版:特别关注

赋能发展,奋进之姿更动人

——通化县聚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隋二龙

沃野绘“佳”景,乡村美如画。近年来,通化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座座秀美民居焕发新颜,一个个魅力乡村游人如织,一项项特色产业在阡陌纵横中蕴藏生机……

谋发展 增收致富带来希望

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通化县委、县政府以“抢”的意识、“拼”的精神、“战”的姿态,做好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有效衔接。

“村民变股东,年底有分红,而且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有固定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这样的好事就发生在我们村……”

在光华镇同心村,小小蓝莓果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果”,今年的蓝莓采摘季不少村民热议着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大家带来的实惠。

作为通化县的优势产业,蓝莓种植规模正在逐年发展壮大,并打造蓝莓种植龙头企业——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带动百姓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如今,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当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在基地务工“挣薪金”,增收致富多了“来钱道”。

“这些年我一直在这打工,除草、施肥、采摘……尤其到了蓝莓采摘季,计件开工资,我这样的成手,每天能挣三四百元。”光华镇光华村村民李博兴致勃勃地说。有了蓝莓产业,收入多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目前,禾韵公司蓝莓种植基地农户入股合作面积达6000余亩,就业人员达到2500余人,人均增收1万多元。通过提供技术、苗木、收储、市场等社会化服务方式,培育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47户,面积达3300亩,年产值7000万元。

与此同时,通化县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落实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5个,巩固提升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3个,在全县范围内确立20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省级示范村,30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市级示范村。

强化产业带动,落实衔接资金项目40个,共投入衔接资金4093万元。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全年共实施补贴10万余元。

兴产业 乡村振兴动能澎湃

发展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

持之以恒推进乡村振兴,通化县优势特色产业激发出澎湃动能。

在西江镇,种田就是种风景、种希望,一粒粒稻米不仅是种田人的致富希望,还绘就出产业多元发展的喜人新景。

前往吉林省西江米业有限公司,一进生产车间,新米的清香扑鼻而来,颗粒饱满的晶莹大米“穿”上精美“外衣”,整装待发。临近年末,工人赶制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咱们西江贡米有170多年的历史,这几天深圳、浙江等地的客户都急着要米呢。我们自己有1000亩生产基地和先进生产线,还与1100多户西江农户签订订单式协议,一年能加工大米4000吨,产值4000万元左右。”持续擦亮“贡米品牌”,公司董事长臧望喜十分自豪。

夏天,嫩绿的秧苗在阵阵夏风中荡起层层绿浪;秋天,金灿灿的稻穗在耀眼秋阳中闪着金光……西江风光,四时皆怡,贡米文化园一望无际的稻田,更是让游客静享惬意田园。

“万亩绿色有机稻田上栈道群组循环交错,稻海中心的木质仿古西江月亭,更是闻稻香,听蛙鸣,赏明月、朝阳、日落的绝佳之处。”同游客张乐一样,每年前来游玩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西江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梦里水乡·贡米小镇”品牌,通过深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聚力打造农旅品牌,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抢抓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发展机遇,通化县在循环经济发展中靶向瞄准县域经济突破口,肉牛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来到位于英额布镇的通化有点牛牧业肉牛产业园区,6栋标准化大型钢结构牛舍映入眼帘。牛舍里,一头头住“标间”、喝温水、科学吃、常运动的西门塔尔牛,正享受着精致的饲养。

有点牛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兆洋介绍说:“我们这个项目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产业一体化战略作为支撑,着力打造集鲜食玉米种植、加工、玉米秸秆收储、肉牛养殖屠宰、粪污有机还田于一体的完整绿色农牧循环产业链。”

据了解,通化有点牛牧业肉牛产业园区总投资2.2亿元,一期以标准化牛舍和发展能繁母牛为主;二期以育肥牛饲养、屠宰场及肉食品加工厂为主。

“以规模优势降低运营成本,我们与玉米种植基地、农户开展订单种植,产生的秸秆作为饲料喂牛,牛产生的粪便还可以当有机肥,串起了生态循环链。”于兆洋说,一车秸秆换两车牛粪,附近的村民都乐意。

今年以来,持续做大“牛文章”,通化县凭借粮食种植面积广、畜牧产业发展均衡、秸秆饲料资源丰富、肉牛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统筹肉牛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和支持肉牛产业超常规、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肉牛产业发展新动能。

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工百万级肉牛产业投资项目3个、千万级肉牛产业投资项目1个,计划新建肉牛养殖园区36个。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通化县不断厚植农特产业,增量、提质、增效的发展形势喜人。

与此同时,全县农特产业疾驰在结构优化的“快车道”上,特色产业腾飞势头正劲。

持续壮大人参、中小药材、鲜食玉米、蓝莓、红松果林“五大农业特色产业”,通化县人参和中小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企业年加工量达到13万吨,预计实现产值3.4亿元;蓝莓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可实现产值1.3亿元;新发展红松国储林7500亩。全县园艺特产业总面积达到18万亩,实现产值28.7亿元。肉牛产业发展迅猛,全县养牛户6700户,其中存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35个,建立肉牛繁殖改良站点30个。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拉动乡村产业持续繁荣,通化县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交响曲”声音嘹亮。

提颜值 美丽乡村幸福满满

迈步新征程,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通化县以“美丽”作答。

整修边沟、粉刷房屋和围墙、水泥路升级为柏油路……今年,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鲜丰村实现了大变样。

“1900多米的边沟,5700多平方米的柏油路,2000多米的石围墙……边沟修整完成后,绿树鲜花一样不少。”驻村第一书记刘颖泽介绍起鲜丰村的美丽模样。

去年3月初,得知鲜丰村被列入“千村示范”名单,刘颖泽和村民就齐心协力琢磨着怎样把家园变得更美好。

“我们把村民家编成号,列出一个信息表。把谁家要拆什么、修哪里都登记好,再去挨家挨户谈,大家同意后就开始干。”刘颖泽回忆说。

开始动手整治人居环境,乡亲们搬砖运料、修建自家庭院,都想为村子改造升级出把力。

“有句老话叫‘落叶归根’。在园子里种两棵果树、建个小凉亭,在家附近开个养老院,这就是我和我媳妇的梦想。”过去几十年,鲜丰村村民徐光明一直和妻子在外打工,四处漂泊。现在,他想留在这片土地上,安稳地过好下半辈子。

人居环境“细梳妆”,美丽乡村展新颜。走在快大茂镇虎马岭村的乡间小路上,农家小院整洁别致,青灰色的围墙粉刷一新,红瓦、木门在冬日白雪的映衬下韵味十足。

“曾经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的现象不见了,环境真是一年比一年好!”村民孟兆发感慨,现在路平坦了,巷子也干净了。

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通化县高标准完成“千村示范”创建工作,按照“九有六无”标准,做到“五个全覆盖”,扎实推进18个省级千村示范村创建。

演绎乡村振兴新乐章,一条条新路在通化县乡间迅速“生长”。

“想不到,有一天柏油路能修到家门口。”说起脚下的路,石湖镇老岭村村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老岭村是有名的“红豆杉之乡”,村民每年都需要大型卡车运输、售卖树苗。长此以往,铺设的水泥路不堪重负,坑洼不平。

去年,镇里通过大走访行动,了解到村民修路的迫切愿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打造省级“千村示范”村。如今,老岭村二组9180平方米柏油路平坦如新,解决了村民出行“短板”。

在通化县,农村美,不只是有“面子”,更有“里子”。

健全治理体系,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在全县建立“巾帼美家超市”18个。突出党建引领,形成统一规范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完善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四级基层村党组织体系。

成风化雨,全县16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村民学习村规民约,参与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2000余次。

聚力人才回归,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创业环境等务实举措,吸引大批域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

一乡一策,一村一景。晚秋时节,行走在通化县乡村,淡墨山水染村居,诗画美景展新颜。实实在在的“红利”让人们不禁感叹:乡村振兴带来的是广大百姓“稳稳的幸福”。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