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
首页
第04版:特别关注

合作社遍地开花,三产纵深渗透,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扶余:支部领办合作社 带领农民共增收

□ 宋楠 本报记者 郭小宇

383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等产业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至少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村119个,20万元以上村132个,50万元以上村32个。永平乡九连山村、肖家乡王家村的群众和土地入社率均在80%以上,被列为松原市级“样板村”。全市17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1个村入社率超过10%。

2021年以来,扶余市通过探索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重新构建村集体与群众新的经济联结纽带,蹚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产业有人带,人才有保障

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领办合作社全链条、全过程,让村党支部站到经济发展最前沿唱主角,是扶余市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的主要特点。

由股份经济合作社或党支部书记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集体和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同时吸纳社会资本参股运营,把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掌握在党支部的手中。以打造“五星级”村党支部为抓手,坚持“好人+能人才是合格当家人”的标准,把“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写入合作社章程。明确规定由村集体、村民和企业等入社成员按比例持有合作社股份,村党支部把牢生产经营权、利润分红权,合作社除满足自身发展外,剩余收益全部按股返还村集体和群众,确保了群众利益最大化。

扶余市从财政、农业、供销、税务等9个方面,细化提出31条具体扶持政策,同时制定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奖励制度、示范社创建评选体系,助力合作社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适时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企业+镇村”对接会,推动域内15户重点企业助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商资本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乡村振兴实施产业项目人才引培计划,扶余市引进50名大学毕业生参与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中,选育20名优秀村干部、1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20名退役军人和返乡创业人员作为村级产业项目带头人合作经营,每年组织4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党委书记赴域外学习培训,积蓄可持续发展力量。探索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能人作用,激发域外人才“桑梓情怀”,邀请农科学校专家组成“博士团队”“顾问团”,为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群众有钱赚,内生动力足

永平乡九连山村整合600公顷土地,吸纳93%的村民加入种植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集约化种植玉米、花生,预计每公顷增收3000元,村民人均获得土地分红收益3000元以上。祥包福粘豆包厂依托的是祥包福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种植黄米、红豆等作物,为豆包厂提供生产原料,提升土地收益。入股群众还通过务工获得分红。合作社鼓励豆包厂工人和其他村民以土地二次入股合作社,成为“职业化”新农民。豆包厂现有工人85名,都是本村村民,上下游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100多人,带动人均增收3万元。果蔬采摘园占地2万平方米,种植绿色香瓜、有机西瓜、草莓柿子等,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村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将持续提高,预计每户年均增收5万至20万元以上,村集体增收保守估计500万元以上。由此增加的村集体收入,用于为全体村民分红和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其中的5-10%用作脱贫户和老弱病残户动态保障,确保无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户稳定增加收入。在做强粘豆包产业的基础上,该村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集中力量打造集烧烤夜市、集贸市场、餐饮街、农家乐、民宿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入社群众参与经营和管理,农文旅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

肖家乡采取干部领办、集体创办、企业帮办、部门包保、土地共享、清理“三资”等措施,30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合作社,不断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多元化发展乡村产业。聚焦种植、养殖、电商、加工和文旅5个版块,实施的产业项目覆盖全乡60%人口,三年内将覆盖90%以上,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40万元以上,群众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现有两个种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588公顷,全部实施水肥一体化,实行“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每公顷增产1500公斤以上。全力实施“秸秆变肉”工程,结合“万企兴万村”活动,引进3亿元万头黄牛养殖项目,与25个村集体合作,建设联合养殖小区,每个村平均养牛200头以上。瞄准电商产业发展,全乡培训网络直播带货人员130多人,建设电商直播站30个,网红和直播站覆盖所有村屯,网红经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聚焦农民会做的、农民能做的,肖家乡还创办艺苑雕塑、豆包、脱水蔬菜、酱菜和稻米等各类加工厂,在村集体增收的同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按照扶余市“33569”文旅发展规划,肖家乡位于中线农文旅融合产业带上,重点打造上河湾艺苑主题乡村,发展“生态乡村游”。

融合促发展,乡村有未来

村党支部领办,从土地股份合作社起步。扶余市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把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初期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方法,逐步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向过渡。以肖家乡王家村为例,全村有253户带地308公顷入社,人员入社率为80.32%、土地入社率为80.42%,入社群众每公顷土地稳定分红1.8万元以上。目前,全市共有37个村组织动员了意向性入社村民2561户,入社土地4000多公顷,合同签订和工商登记等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转型升级,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走的是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结合打造北线、中线和南线农文旅融合产业带,依托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特产品等,扶余市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纽带,加强统筹规划,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观光、餐饮民宿、养老服务等旅游项目,推动农业产业与三产服务业融合发展。永平乡九连山村就是依托粘豆包“小产业”,做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文章”的一个典型代表。风生水起的还有蔡家沟镇万家坨子村。这个村把黄金米加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村集体出资建厂、购置设备、聘请技术人员,群众主要通过资金和定向种植两种方式入社。目前该项目已经试运营,计划每公斤黄金米定价20元以上,市场反馈较好。另外,五家站镇东荒村大煎饼、新源镇大五号村粉条加工等项目,都是扶余市围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抢抓“农头工尾、粮头食尾”,逐步探索发展的新项目。这种集体控股、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既有利于降低群众参与风险,也便于通过组建联合社的形式,吸收相对较弱村共同参与;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同时,推动三次分配由差异性向普惠性转变。

三岔河镇联盟村由于地处扶余城区,在可规划黄牛养殖场地面积不足情况下,通过在三井子镇七里村建设标准化牛舍,满足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需要,目前已吸纳300户养殖户入社。在推进党支部领办养殖合作社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秸秆变肉”和牲畜“退户入区”工作要求,三井子镇整合所辖29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鸿鑫养殖合作社联合社,建设占地总面积50公顷的规模化牧业小区,整镇推进肉牛繁育养殖,目前已建设标准化牛棚4栋,正在筹划一期200头基础母牛的引进工作。这个牧业小区正是全市大力发展肉牛养殖项目的一个范例。

在扶余,还有一些村党支部领办生产经营服务合作社,整合农科技术、农业机械、水利设施、供求信息等各类资源要素,为群众提供种子化肥采购、田间维护管理、农产品销售等“统购”“统管”“统销”服务。也有一些村党支部领办农牧生态循环合作社,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发展粮食种植—秸秆发酵—畜禽养殖—有机肥转化—蔬菜大棚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合作社,打造果蔬、生猪、肉牛和禽蛋产业集群。弓棚子镇季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肉鸡养殖、鲜食玉米种植两个方向共同发力,将发酵的牲畜粪便作为主体肥料,形成微循环。目前,村集体主导的冷库和鸡舍建设工作已陆续竣工,群众和土地入社率已达50%以上。

以“发挥最大优势、实现最大收益、惠及最多百姓”为目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坚持因地因村制宜,以党支部领办为基本框架,积极发展关联产业联合社、产业联盟等模式,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一些发展前景好、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入股合作社,助推“工商资本下乡”,极大程度解决了村集体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乡村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扶余市正致力于打造以“BTX”引领下的“智慧乡村”平台,通过引入党建特色活动、网格治理和公共服务等17个主要版块56项具体内容,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础上,发挥智治“引擎”作用,持续做好农村“三资”清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村公共服务、涉农购销等工作,不断厚实村集体“家底”,夯实乡村振兴“基底”。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