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闫虹瑾 报道 眼下,我省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抢抓好天气,陆续开展机械化收割,确保颗粒归仓。据10月13日农情调度显示,全省水稻已收割55.19%。
稻田翻金浪,稻农秋收忙。走进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海坨乡水稻种植基地,成熟的稻穗颗粒饱满,秋风拂过稻浪滚滚,与旁边白茫茫的盐碱地形成了鲜明对比。轰鸣的无人驾驶水稻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割稻、脱粒、装车一气呵成。
今年公司为所有收割机安装了无人驾驶系统,8000亩水田实现无人化收割。不仅可以实现全天候连续作业,提高作业效率,还可以实现精细化作业,提高农艺水平。
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沈强说:“今年一共改了五台无人驾驶收割机,从插秧到收割均采用无人驾驶技术。”
农场里无人驾驶,只是智慧农业的一部分。农场自主研发的适合盐碱地监测和农业生产的智慧农业新农云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可以节约大量人力。“以自动化精准灌溉为例,原来需要40个人看水阀放水,现在只需要一个人进行平台操作。”沈强说,系统里还有无人机巡检工作。8000亩的地,3到5个人就可以全部完成管理工作。
如今,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数字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应用智慧农业技术体系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全程自动控制,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年来,公司通过盐碱地改良稳步增加水稻播种面积,通过选优稻种、更新水稻种植管理技术逐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目标,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的米粮川。
近年来,我省抓住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的有利契机,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集成应用,农业智能实践愈加多元,正将全省农业引向前所未有的智能高效时代。无论是春播夏管,还是秋收冬藏,农业生产的各环节都不乏“智慧因子”,一幕幕生动的场景诠释了数字时代乡土沃野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