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郭小宇 报道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在乾安县开展的盐碱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迎来丰收季。10月12日,中铁十四局集团乾安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举行水稻测产评估活动,经专家组进行现场测产,历经一年改良后,测产水稻每亩产量超过500公斤。
我省西部的松嫩平原,因为常年降水不足,蒸发量大,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致使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有近1100万亩的土地不能有效利用。为推进盐碱地开发,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立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技术完备、生态安全的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
乾安县土地资源丰富,是我省“百亿斤”粮食增产的重要实施区域,同时也是国家实施“千亿斤”粮食的区域。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于2022年参与乾安县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建设规模约500公顷,预计新增耕地面积约400公顷。于2023年开始实施并完成第一期项目约270公顷,形成新增耕地约220公顷,实现当年实施、当年改良、当年丰收的成果。
项目采用“工程+化学+生物+现代农业技术”等措施组合的方式进行土壤改良,选用耐盐碱的优良水稻品种,改良完成后土壤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水稻长势良好。为探索更优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项目联合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明明教授团队,在项目区选择典型地块进行土壤改良及修复试验,研究有机高分子改良技术、微生物菌肥改良技术、抗逆丰产技术的有机组合方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取得显著效果,为更大区域改良技术推广运用提供借鉴和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