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4日
首页
第03版:产业亮点

镇赉:小河蟹做成大文章

□ 潘晟昱 王凯 刘聪 本报记者 徐文君

“金秋菊黄蟹正肥,持螯饮酒滋筋髓。”这是古人描写螃蟹丰收后的惬意生活。现在,河蟹养殖在镇赉县粗具规模,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村民就业,成为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秋日,行走在镇赉县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快乐与喜悦。

清晨的薄雾刚刚散去,镇赉镇南岗子村的蟹农王法胜就早早地来到养殖基地,和一名饲养员乘船来到水域中央,一人划船,一人起笼捕蟹,每一笼都能收获两三百只。

40多岁的王法胜是土生土长的南岗子村人,也是当地出名的养殖达人。在这个泡沼遍布的小村周边,几个大大小小的池塘便承载着他的全部心血。

“镇赉的环境好,水质好,很适合养殖螃蟹。三年前在汇聚农业葛总的指导下,我尝试着养了一年,收益还不错。”王法胜说。

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如今王法胜水产养殖已经初见成效。“我养的大闸蟹,膏多肉肥,口碑不错,销路好。”说起自己养殖的大闸蟹,王法胜笑得合不拢嘴。

依托家乡优质的水源和良好的气候环境,王法胜对生态大闸蟹养殖项目信心十足,并有了更长远的规划。

几十公里之外的东屏镇上千公顷的泡塘里,迎着绚烂的晨光,一笼笼膏满肉肥的嫩江大闸蟹欢快出水。

时下,正是母蟹的蟹黄最为丰富的时期,此时蟹黄油脂细腻,味道极鲜。由于今年雨水较为充沛,相较于往年,出产的螃蟹个头更大,肉质也更加鲜美。经过一年的辛苦养殖,镇赉县汇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葛俊正小心翼翼地把爬满螃蟹的笼网提到岸上,一只只“嫩江大闸蟹”体形硕大,拎起沉甸甸的笼网,葛俊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葛俊告诉记者:“今年的螃蟹肯定是大丰收了!现在,我们公司每天捕蟹10万斤左右,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260万至300万斤,产值3亿元左右。”

养得好还要卖得好。这些新鲜螃蟹将通过吉黑蒙水产品交易市场走向全国,目前,水产市场已经有40多家南方水产批发商入驻,镇赉嫩江大闸蟹以最快速度走上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餐桌。

此外,2022年“汇聚农业”与中国科学院在建平乡大岗村撂荒盐碱地,建设了5000亩“以养促改、节本增效”技术示范区。通过有机结合水产养殖与土壤改良的方式,利用养殖水层条件和河蟹活动进一步促进排盐降碱,在改良土壤的同时获取养殖收益,实现以养促改、节本增效,使得土壤盐碱障碍显著消减,达到“改地适种”的标准。

同时,“汇聚农业”还带动鼓励周边300余农户采取稻蟹共养的方式来增加收入,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及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农户的养蟹技术也在逐年提高。现在,农户自家每公顷稻田里的螃蟹可增加至少7000元的收入。

这种一地双收、稻蟹供养的模式在镇赉县屡见不鲜。记者在大屯镇大官村看到,一块块四四方方的水稻田释放着绿色的生命力,一根根稻穗在秋日的阳光下随风摇曳。在环绕稻田四周的水沟里,平静的水面下正生长着一只只爬来爬去的蟹苗。水稻与稻花蟹在镇赉县生态共养的稻田里茁壮成长。

镇赉县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介绍:“这种稻蟹共生的种植养殖模式,螃蟹能为水稻松土、除草、捉虫、施肥,水稻也为河蟹净化了生存环境。”

英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蟹共养田面积450公顷,每公顷可产稻米9吨。不久后,这些不同品种的稻米将通过研磨、包装等多道工序后,发往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地。“像稻花香、长粒香这种精品米可以卖到每斤15至20元不等,普通稻米也能卖到3元左右。”任志国说。

近年来,镇赉县通过改良种子、设立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田间气象站、5G检测系统、无人机播种等高科技手段的介入,如今田埂边界的颜色正逐年由白转绿。2023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55万亩,预计产量可达20.5亿斤。

现在,农民已经不再为产量而发愁,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出好米、创好牌、卖好价”上。“要定时查看水稻长势、监控气温,还要挑出杂质和不良粒。”合作社社员孟庆臣告诉记者:“我们所有社员都在加班加点检修农机具,合作社还派技术员到田间进行指导,确保粮食安全。”

近年来,镇赉县立足生态强县发展定位,围绕落实“三双一旅”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实施“双水撬动”,实现水稻、水产互促融合,全面推进稻蟹综合种养健康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湖水种稻的生态优势,形成了蟹稻共育、鸭稻共生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促进了种植养殖的融合发展,让种植户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一地双赢,真正实现了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贵的良性循环。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