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月 本报记者 隋二龙
金秋十月,是丰收,是丰产,更是美好。
通化县三棚林场采塔期已经结束,在井井有条的工序过后,收获的喜悦挂在了所有人的脸上。
“每年8月末到9月初近20天时间里,是三棚林场最忙碌的时间。每隔一两天就组织一次竞标,价高者可以收购次日的松塔。”三棚林场场长赵泉湖介绍说,林场始建于1958年,总经营面积4.7万亩,其中红松人工林1.8万亩,是国家级重点红松林木良种基地,产出的松子品质好、味道也好,不愁销路。职工承包土地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更多附加值,林下可以种人参、淫羊藿、蓝莓、葡萄等作物。
今年以来,通化县积极推进红松母树林基地建设,不断壮大红松母树林产业,着力拓展产业链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同时,积极整合林地资源,结合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优质的产业基础发展林下经济。
从三棚林场驱车向东37公里,目之所及,道路两侧满眼金黄,通化县金斗朝鲜族满族乡8000余亩水稻丰收在望,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近年来,金斗朝鲜族满族乡充分整合生产环境优势和土地资源,以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金禾米业为龙头,整合全乡水稻产业,打造稻花香品牌。同时,定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稻农如何解决水稻管理面临的各类问题,预计水稻产量可达4500余吨。
沐浴着秋日微风,富江乡近2000亩水稻丰收在望,目前已基本结束收割。
一路“丰”景一路歌。
近年来,西江镇立足资源禀赋,依托稻米产业优势,高标定位、聚力打造“梦里水乡·贡米小镇”旅游品牌,通过打造3100米观光栈道、乡村民宿、果蔬采摘、稻田养鸭等方式,深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稻家里民宿以老东北民间文化为主题,今年,我们对稻家里民宿进行了改造升级,特别是在菜品的质量和口味方面。” 江达米业稻家里民宿、朝鲜族民宿负责人裴鼎鹏乐呵呵地说,预计今年能接待约1.5万名游客,收入在20万元左右。
西边稻田飘香,东边瓜果熟稔。
在快大茂镇的田间地头,红薯、西瓜等各类农作物长势喜人,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丰收景象。
走在快大茂镇江沿村的田地间,可以看到一堆堆红澄澄的地瓜整齐地码放在田垄间,各个色泽鲜艳、薯形优美、肉色红润,村民忙着挑拣、装箱、装车。
近年来,江沿村在拓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流转土地50亩,选取优质品种发展红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是远近闻名,深受消费者的认可。江沿地瓜已逐渐形成特色农业品牌,让土地里酿出甜蜜。
今年以来,快大茂镇围绕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工作思路,鼓励各村立足自身特色资源禀赋,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特色农村产业发展道路。
快大茂镇龙岗村紧密结合区位优势,争取资金在村里建设占地10余亩的5栋阳光大棚,全部选择西瓜作为特色种植项目。
“龙岗村创新发展的思路,大胆尝试棚膜经济。10月中旬就是西瓜采摘时节,预计产出西瓜10万余斤,收入能达到15万元,对于村集体经济来说是一个极大提高。”龙岗村党支部书记蔡恩峰对即将迎来的丰收备感欣喜。
据了解,2023年通化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2.35万亩,其中水稻5.4万亩,玉米37.17万亩,大豆6.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较2022年略有增加,预计粮食总产量达3.9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