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隋二龙
金秋至,硕果香。
在梅河口市沃野田园,稻谷金黄、产业兴旺,五彩缤纷的秋色装点着这方丰腴之地。
眼下,梅河口市42.3万亩水稻陆续成熟,各乡镇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
在杏岭镇京吉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水稻收割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为水稻收割按下“快进键”。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轰鸣声,11台大型水稻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来回作业,收割、脱粒、碎秆还田一气呵成。
“今年是个丰收年,合作社种植了1500亩水稻,品种主要以稻花香和中科发5号为主。”京吉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金新开心地说。
丰产增收,离不开良田、良种和良法。今年,京吉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生产精选品种、科学育秧、专业除虫,加上天公作美,光温条件适宜,对水稻的生长十分有利。在科学精细的田间管理下,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的稻穗铺满田野,张金新喜上眉梢。
“合作社今年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每小亩同比2022年多收入100元左右,农机具大规模收割提高了作业率,减少人工成本,收益也随之增加。”张金新算起经济账。
梅河口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班淑菊告诉记者,梅河口市今年水稻种植面积42.3万亩,且气象条件有利,雨水均匀,水稻生长期间气温偏高,完全满足水稻生长需求,水稻长势好于往年。全市水稻总产量预计达到5亿斤,比去年增长3.5%。各乡镇于9月中旬开始收割,10月18日左右收割结束。
今年,梅河口市还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特色种植等高效现代农业产业,着力促进镇村集体和农民增收,以“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环境优美”推动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醉人的丰收图画。
年初以来,针对农民小富即安、死守“铁秆玉米”的心理,梅河口市把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推动棚膜、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
“产业突破年”提出后,梅河口市委、市政府领导带着责任、带着深情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庭院调研座谈,召开各类会议数十次,研究部署工作落实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所有市级领导全部落实包保乡镇,负责指导督促包保乡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用政策兜底风险、给补贴培育产业、靠市场做大做强。
梅河口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关于全市农业产业项目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等包含4大领域、31条政策文件,专项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针对土豆、白菜、萝卜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蔬菜,出台政府兜底收购的保障政策,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户对市场波动等系统性风险的畏惧心理,有效促进了蔬菜种植产业迅猛发展。
坚持产业链发展方式,既抓产量规模,也抓销售转化,确保“生产即能销,销售即市价”,让优质农产品获得应有效益。同时,为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积极延展产业链条,开工建设了土豆粉厂、粉条厂等。目前,梅河土豆粉已经获得市场认可,正逐步成为新区的特色名片。
9月20日,中和镇金厂村金厂沟“振鹏果园”里红色的“鸡心果”挂满枝头。“我家果园共50亩,有鸡心果、隆丰等4个品种,预计产量6万公斤。”果园负责人刘振有面带笑容。
今年,中和镇将东下村打造成土豆村,将金厂沟村打造成苹果村,将关家沟村打造成苏子村,将刘堡村打造成菜葫芦村,实现“一村一品”全覆盖。镇村集体种植苏子、菜葫芦、辣椒等共1230亩,二茬菜15亩。巩固创建庭院经济示范户361户,实现户均增收3500元。
牛心顶镇以“十百千万”、镇村“双百”“双二百”工程为抓手,截至目前,完成镇村集体种植一茬蔬菜2155亩,其中复种鲜食玉米1010亩,鸡泽羊角红8号辣椒365亩,土豆200亩,其他蔬菜580亩;计划种植二茬白菜1118亩。
激发内外双“引擎”,让魅力乡村焕发新容颜。
为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梅河口市出台庭院经济示范户奖励政策。鼓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5亩以上、商品化率超过50%、庭院干净整洁的农户申请庭院经济示范户,每户可获奖励1000元。庭院经济示范户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对闲置庭院的盘活利用,仅庭院马铃薯一项,全市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创造价值近3000万元。
据初步统计,“产业突破年”实施以来,大量农民选择主动流转土地,自己就地打工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梅河口市强化品牌打造,依托“梅河供应”,在长春市开展流动配送服务,每天将优质、新鲜、绿色的自产庭院蔬菜、大地蔬菜以“蔬菜盲盒”形式输送到长春市民的餐桌,实现日供日鲜,既满足了长春的市场需求,巩固了“梅河供应”的品牌效应,也扩大了梅河口蔬菜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车又一车粘玉米拉进院内,扒皮、选棒、装袋、真空包装,伴随着机器有节奏的声响,村民忙得热火朝天。
这是记者在兴华镇金岗村“大架山农场”看到的场景。“现在每天有160多名村民加班加点收获加工甜玉米,每天加工10万棒,年可加工500万棒,实现产值1000万元。”干练的现场负责人胡雪边介绍,边通过对讲机安排工作。
今年,兴华镇以兴华村为主带动其他自然村共266户作为庭院经济示范户。利用冷棚种植模式发展果蔬260亩,作物以豆角、茄子、黄瓜、菇娘、辣椒为主,年均可种植两三茬,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
与金秋欢歌共舞,看硕果满目清新。
梅河口,“丰”景如约而至,幸福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