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日报记者 闫虹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吉林的首要担当。
9月7日,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部署大国“粮”策,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牢记殷殷嘱托,坚持主攻方向不动摇,坚决扛稳扛牢首要担当。近年来,全省上下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围绕“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重拳出台支持粮食生产、保护黑土粮仓、现代种业振兴等政策措施,启动推进“双千一万”标志性重大工程,率先迈出农业强省建设步伐。
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奋斗场景、一曲曲笃定从容的发展旋律,一份份沉甸厚重的“优粮”答卷,谱写了新时代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绚丽华章。
全力以赴保粮安 筑牢稳产保供“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加大投入,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作为粮食大省,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多年保持全国前列,粮食播种面积实现“十九连增”,连续两年粮食产量超过800亿斤,单产提高到粮食主产省第一位,以占全国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92%的粮食产量。
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省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兴水利、护黑土、育良种、强科技,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加强良田建设。打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全省推广“梨树模式”等保护性耕作面积3300万亩,5年增长5倍,稳居全国第一位。启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4678.5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50%以上,创建示范区15万亩,开展工程化试点30.5万亩,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全面振兴良种。组建作物育种联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创建长春国家农高区现代种业产业园,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保持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