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3年09月12日
首页
第04—05版:特刊

纵横山水间的“幸福路”

——走进河南探寻乡村振兴的“洛阳实践”

□ 本报记者 隋二龙 侯春强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山青水秀林密是洛阳特有且鲜明的生态符号,也是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干部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唤。

多年聚力打造,坚持“一盘棋”思想,为生态“留白”、给发展“添绿”,用信心、决心守护绿水青山,用实际行动擦亮生态文明底色,早已成为洛阳人的普遍发展共识。

沉浸式体验挖丹参、品丹参蜜

嵩县联农带农机制领着农民干

9月6日下午,去往嵩县城关镇叶岭村,道路两旁步登高花、格桑花姹紫嫣红,绿色梯田错落有致,串串紫色的丹参花汇成了一片片花海。

叶岭村四面环山,以前村民零散种植丹参,但都不成规模,缺少增收门路,村民想致富,但缺少一剂“良方”。

现在,叶岭村依托自然条件,强化市场思维,延伸丹参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产业,丹参已成为当地增收“宝贝”。

能观景、可餐宿,叶岭村成为县城居民的“后花园”。每逢周末假日,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摄影、美术爱好者更是纷纷前来采风、写生。

致富的“药引子”要从2021年春节前,村党支部书记董广聚上任开始。

“连绵丘岭、陆浑湖畔、紧邻县城,优势大于劣势。丹参种植,县里有政策,观光游是方向。”董广聚和村委一班人将目光瞄向了全身都是宝的丹参。

有想法,还要有办法。“发展丹参产业,一定得扩大种植规模,搞好后续管理。”董广聚说得有条有理。

2021年10月,叶岭村流转土地1200亩种植丹参。对流转的土地采取网格化管理方式,邀请懂农业的村民、技术人员打理,建立激励机制和利益链接机制,提升丹参亩产,成功打造“叶岭模式”。

种植第一年,丹参亩产量就达500公斤。与以往相比,每亩地增收2300元。

“通过土地流转,我们村打造了千亩丹参基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董广聚笑着说。

现在,叶岭村带动周边四个村连片打造万亩丹参种植产业带,百、千、万亩规模的升级,不仅使公司、集体、农民多方增收,还促使“创业、产业、就业”业业相连,形成产业拉动致富的综合社会“效益”,探索出山区乡村发展的新活力。

在发展丹参产业时,叶岭村除注重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外,还充分拉长产业链条,挖掘丹参的科普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开发丹参茶、丹参蜜、文创礼品等旅游产品。

今年,叶岭村又定期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研学活动,孩子们能近距离接触丹参,沉浸式体验丹参茶制作过程。开展研学活动只是第一步,我们要通过研学活动,吸引客流,提升知名度。然后再建设丹参科普馆和民宿康养中心,开发药膳宴,继而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产业。”董广聚的丹参路走得步步坚实。

“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

嵩县“领头羊”带着大伙“发羊财”

近年来,河南嵩县大力发展羊养殖业,探索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打造领头“羊”,帮群众发起了“羊财”。

9月6日下午,记者走进嵩县何村乡钊隆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探访其如何深耕羊产业链条。

在公司电商展销大厅,员工正忙着直播卖纯羊粪有机肥。“纯羊粪有机肥无异味,有1斤装的、 5斤装的,也有瓶装和袋装的,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打到公屏上。”主播热情地介绍产品。

“一只成年羊每天产生粪便0.75公斤,随着养殖规模扩大,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公司负责人陈静晓说,牛羊粪用对了地方是宝贝,放错了地方是污染。

2019年至今,陈静晓通过回收各类农作物秸秆、与养殖场和养殖户签订粪污回收协议、与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签订有机肥供应协议等多种途径,利用养殖粪便制作有机肥3万吨,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生产成本“两增一降”。

总结多年来和羊打交道的经验,陈静晓悟出一个道理:单纯养羊只能挣辛苦钱,只有把羊产业做大,把羊产业链做长做强,才能和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的“羊光大道”。

“我们从散养到散、圈养结合,从改良保护到研究扩繁,创办有机肥厂、中药材及牧草种植、种源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年出栏育肥羊5000只,产值1300万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300多户群众养殖生态菊花羊2万余只。”陈静晓介绍。

在公司养羊基地,半敞开分栏式圈舍里几乎闻不到膻臭味,见有人参观,羊仍悠闲地吃着“特有配方”饲料,看起来,这种阵仗它们见多了。

“这批羊准备春节前出栏,一共2500只左右,到那时,百姓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美味。”陈静晓规划着“羊羔出栏计划”,笑容瞬间跃上脸颊。

“今年我们投资120万元,建设集屠宰、冷藏于一体的配套设施,建成后将实现从养殖、屠宰、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同时投资360万元建成集电商直播、星创天地、农产品销售、烟叶种植为一体的钊隆农牧科技产业园,实现群众就业89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陈静晓步步为营。

据了解,2022年以来,钊隆农牧积极实施豫西脂尾羊保种计划,建立保种育种示范基地,目前存栏量452只,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河南省豫西脂尾羊原种保种场”。

在养羊基地打工的75岁杨孟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家养了100多头羊,以前卖不上价,是静晓帮助我签订单销售,现在卖羊一点也不愁了。”

既顾“面子”又重“里子”

伊川县白沙镇常岭村有个“温馨家园”

“村风”和煦,百姓温暖。

9月8日上午,走进伊川县白沙镇常岭村。此时,村口篮球场上几名年轻人正在挥洒汗水,举手投篮专业“范儿”十足;讲学“常”廊悬挂党建标语,引人注目;一旁凉亭下,村民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聊天;儿童乐园孩子嬉戏打闹,一派和谐景象。

常岭村共有1263户5063人,17个村民小组,党员95人,2022年创建“四星”党支部,是乡村建设“精品村”。

“真是好呀!村里的环境这两年变化可大了,我们感受非常明显。”“就是嘛,是党的好政策,才让我们有了这么好的生活。”坐在凉亭下聊天的老人纷纷感慨。

据了解,这两年常岭村借着“三清两建”专项行动,拆除了违建,扩宽了街道,填平了臭水沟,完成了供排水工程,在收回集体的空地上建起了小游园、篮球场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

“常岭村利用‘三清两建’收回的400余亩集体土地、20余万元资金和拆除违建腾出的1.5万平方米建设用地,谋划了政务便民服务区、行政议事办公区、文体活动娱乐区、一老一少托管区和美好生活青创区五大区域,实现了党群服务中心7+N功能,方便了百姓生活。”伊川县政协副主席、白沙镇党工委书记王中可介绍。

“常岭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后,我们村的整体形象提升了,群众来办事也更加方便。”伊川县白沙镇常岭村党支部书记常亚亮笑着说。

实践证明,常岭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美丽了“面子”,更注重“里子”的延展。

集党员教育、政务服务、民生保障、养老医疗、文娱活动等为一体、综合性服务平台的常岭村党群服务中心,其实早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温馨家园”。

山水之间蕴含诗意生活

栾川民宿里的“诗和远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老君山不止云海日出,还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山脚下的民宿,亦让游客流连忘返。

“到栾川的游客,真正给乡村留下财富的不是看一眼,而是吸引游客住一晚、留几天、再来一回。”栾川县栾川乡党委书记杜彦兴致勃勃地说。

近年来,栾川乡把发展高端民宿产业作为加快群众增收致富、争创“产业兴”的“新引擎”和“金钥匙”,让产业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

目前,栾川乡以老君山、鸡冠洞、养子沟景区和县城为依托,发展农家宾馆、民宿 611 家,其中高端民宿 68 家,高端民宿年均收益额均超过 100 万元,成为撬动群众增收、集体增效、乡村增值的重要“支点”。

“作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有情感的体验,民宿无疑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新风口。”杜彦坦言。较于传统农家乐的粗放经营,培育发展民宿经济,需要更加多元开放的经营理念,也离不开市场力量的共同参与。

栾川乡抢抓全县民宿产业发展“百村千宿”风口机遇,以老君山景区周边 6 个村为重点,确定了“1+4+N”高端民宿发展规划:“1”即建设寨沟民宿产业示范区,“4”即打造养子沟西沟、方村小寨沟、七里坪追梦谷、樊营社区 4 个民宿产业集群,培育 N 家高端民宿。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老君山下畔山、牧云是这些高端民宿诗意的名号,原来的季节性避暑接待,已经变成了四季有客。

牧云民宿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客房共15间,四周围绕着山景、迎着风、山间鸟鸣处处,泡上一壶清茶,好不惬意。

住宿这里,闲暇时在阳台眺望老君山的重重山顶,沐浴着温煦的阳光,脸上吹着山里秋日的微风。

“在这里,我们享受着渴望的诗和远方。”魏新春是这里的老板娘,眼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她的心血和梦想。

“栾川有民宿经济茁壮萌发的土壤,更有精准滴灌的扶持政策。”魏新春谈到这几年的感受,从中尝到了甜头。无论是财政、金融等方面真金白银的支持,还是经营、服务等方面细致入微的培训,都一步一步引领着乡村旅游的迭代升级。

秋染山水,韵满重渡。

重渡沟群山连绵逶迤,涓涓清溪肆意流淌,瀑布成群,万亩竹海围绕。

9月7日,“百名记者看洛阳乡村振兴”采访团来到重渡沟,一到景区门口,一股浓郁的竹林风扑面而来,带来丝丝的凉意,空气中都是淡雅清新的竹香。潺潺的山泉穿山而过,清澈见底,小桥连接溪流两端,山色交映成趣,山水之间,如诗如画。

从20年前300余家农家宾馆跃然于世,“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的辉煌名片享誉大江南北,到现在100多家精品民宿的闪亮登场,重渡沟一直在突破自己。游泳池、非遗、竹筒饭、斛包、兰草——100多家精品民宿,各有各的主题。

“目前,重渡沟精品民宿共计 134 家,正在改扩建精品民宿 40 家、正在建设高端民宿集群——北乡秘境花园精品民宿集群。”重渡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鹏飞笑着向记者介绍。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下旬,重渡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达75万人次,门票收入70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 2.8 亿元,其中高端民宿产业势头强劲,民宿经济综合收入达 1.5亿元,带动周边群众6000余人就业。

寻一处古村落,沏一壶茶,听一台戏,坐看手工艺人慢慢地做着手中的活计,这不知是多少人对生活的幻想。

藏于重渡沟竹林的“竹隐山房”民宿映入眼帘,房前有溪,屋后有山,院内种满花草。在此小住,别有一番乡村情调。

竹隐山房是竹编非遗主题民宿,以大量竹编元素设计,设有 9 间非遗主题客房,配套泳池、茶舍、竹林餐厅等多功能休闲区域。

民宿主人余红武是土生土长的重渡沟竹编手工艺人,从小与竹子打交道,8 岁就会制作竹篾片,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民宿老板娘张杏巧原本在外做生意,随着景区旅游开发,开始返乡经营第一代农家宾馆,至今 20 余年。

竹隐山房,在重渡沟雨后春笋般的民宿里,如一缕清风,诗意满满。

从只有几间民房、按床位收费的小宾馆,发展到有20余间普通房间、房费只有几十元的农家宾馆,再到如今主打特色精品客房的精品民宿,这个小院经历了乡村游的“三级跳”。

“之前房间多,每天要不停地收拾,还赚不到钱。现在我家主打高端民宿,只有9间非遗主题客房,环境好了,客人多了,不那么累,还能赚到钱。”张杏巧对民宿的升级换代很满意。

竹隐山房只是重渡沟不同主题民宿百花齐放的一个缩影。目前,重渡沟民宿高品质定位、集群式发展、系统化推动,民宿经济效益正逐步显现。

当平均海拔约60米的华北平原气温还在30摄氏度的时候,豫西山地海拔1223米的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气温只有24摄氏度:清凉!

伴着秋风,走进协心村,山水朗润,田园秀美。各具特色的民宿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带给游客全新体验,也带给乡村全新前景。

栖鸾山居是盘活闲置资产的典型,项目将原协心村闲置小学以招商引资的方式改建为高端民宿。院落坐落于栾川大峡谷漂流下码头,背靠伏牛山脉,面朝伊河,让游客真正感受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生活以及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

2019年8月,陶湾镇为了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在协心小学基础上投资200万元进行改建,并吸引乡贤于俊杰对民宿投资,栖鸾山居应运而生,2020年7月投入运营。

协心村54岁的秦小妮怎么也想不到,村里一栋废弃的旧教室,经过修缮、加固、装修,摇身一变成了星级民宿,自己也实现“再就业”,成了民宿“金管家”。

秦小妮说:“每天过来帮帮厨、扫扫地,月工资2400元,可不少了!”

栖鸾山居民宿运营第一年营收20万元,为协心村的集体经济增加收益5万元。像秦小妮这样能够接受培训后在民宿集群就业的村民有20多名。

不只是栖鸾山居,陶湾镇越来越多的乡村闲置资产“变身”高端民宿,刷新了乡村的“颜值”。

金穗弯腰绘“丰”景

伊川县谷子示范基地小米飘香

人间最美九月天,醉人秋色景致添。

9月8日,伊川县吕店镇谷子示范种植基地里,谷穗沉甸甸、黄澄澄,谷粒饱满,在微风中向前来参观的人们点头致意。

去年以来,伊川县以高标准农田改造为切入口,通过土地集中统一流转,采取运营前置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基础上,积极探索丘陵旱作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我县组建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伊兴源水资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把死资源变成活资本。”伊川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常光磊介绍。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为伊川县百姓谋取的一份福利,农田改造建成后,托管给北大荒农服集团开展全产业链运营,伊兴源水资源公司收取托管费、租金、灌溉水费等偿还贷款本息,实现项目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

伊川县则坚持把土地流转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提,由伊兴源公司联合施工方、运营方、乡镇和村“五位一体”对建设区内的土地进行勘察、规划,将规划区域内农户分散的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伊兴源公司将土地进行高标准改造后再统一托管国有农业龙头企业——北大荒实施运营。

对流转意愿较强的农户,土地由北大荒托管运营,农户接受北大荒集中培训,转化为职业农民;对流转意愿不强的农户,通过“小田并大田、差田换好田”,在北大荒指导下,实行耕种管收一体化。

任增徽是三康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北大荒培训职业农民中的一员,今年他依托北大荒种植2600亩谷子。“之前我只种了200多亩谷子,可不敢想像今年能种这么多。” 眼瞅着弯着腰的谷穗在蓝天白云下即将迎来收获,任增徽脸上乐开了花。

之前为啥不敢种?

“种植、除草、晾晒都面临问题。”今年北大荒来经营,给任增徽打开了现代农业耕种的一扇窗,他说:“他们一个人开着拖拉机,方向盘都不用扶,耕出的地特别直。采用宽窄行机械播种,机械化病虫草害防治,苗前封闭除草,苗后机械化防除杂草,这些新技术,让我们服气了,这丰收不就近在咫尺嘛!”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