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2日
首页
第02版:产业亮点

草原上白羽产业带富乡村

大安白鹅向天歌

本报讯 记者 隋二龙 徐文君 报道 7月13日早上不到5点,大安市龙沼镇太平村的王天红已经在院里鹅棚中开始忙碌,1万多只可爱的鹅雏扑闪着小翅膀,“嘎嘎”地叫着追向主人。

随手捧起一只鹅雏,贴在脸上,王天红稀罕得爱不释手。一旁的“宝贝”们争先恐后地聚拢过来想“争宠”,连清晨第一顿“早餐”都抛在了身后。

王天红是周边十里八村有名的养鹅能手。2011年,丈夫关超在外打工受伤回到家,两口子便琢磨咋能守家在地搞个新“来钱道儿”。

“咱这草原好,以前就有不少人家小打小闹养鹅,不行你俩也养鹅吧!”王天红父亲的一席话点醒了梦中人。

说干就干。王天红购买了1000只鹅雏,经过精心侍弄,当年就挣了3万元。

“这事成了。看起来路子选对了,养鹅能改变咱家的命运啊!”手攥着卖鹅钱,丈夫关超高兴地说。

经过12年摸索,王天红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养鹅经验,什么时候买进、什么时候喂药、什么时候打针防疫、什么时候出手,心里那是一个“门儿清”。

从1000只、5000只、1.2万只,再到如今的2万只,王天红的养殖规模一步步扩大。

“每只大鹅平均重量8斤,能卖90多元,利润30元左右。而且家门口总来收鹅的,不愁卖。”王天红快言快语,分享着养鹅的幸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大安市积极引导带动农民大力发展养鹅产业,充分利用全市畜牧业发展资源,通过肉鹅养殖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圈舍,实现种植业畜牧业融合发展,鹅产业为农村经济、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稳定的增收之路。

“我们龙沼镇境内草原植被丰厚,泡沼众多,水草丰美,特别适合放养白鹅。而且,随着政府引导,农户对发展白鹅产业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可以说,这条白羽产业路径+区位特色,带富的可不仅仅是乡村本身,对全市都是一个引领。”说起自家优势,龙沼镇党委书记朱福龙颇为自豪。

“没错,咱龙沼镇白鹅无论是养殖户数还是养殖量,占全市总量一半还多。”龙沼镇畜牧站长于年成接过话茬。

早上5点20分,太平村村西头的海鸿牧业孵化场“老板娘”刘红英刚送走丈夫胡海龙,便进入孵化车间查看箱内温度。

胡海龙是海鸿牧业“当家人”,前一天辽宁省开原市的养殖户打电话预定了2万只鹅雏,今天凌晨4点他便起床陆续将小鹅装进舒服的箱货中。

“走喽!”胡海龙轻轻关上箱门,鹅雏瞬间雀跃起来,和主人踏上了异地之旅……

上午10点,太平村东侧不远处的水草充盈之地,1万多只育肥鹅正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畅快游泳。

“这批鹅从养殖场运回来两周了,再有个三四天就可以出手,除去各种费用,一只鹅少说也能挣上20元。”王天红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乐呵呵地算起经济账。

鹅雏从养殖场走进家门需观察十几天,然后放养到附近的姜连科泡子约45天,最后进行育肥15天……

成熟的养殖经验加技术,还有大安市为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推出的“鹅保险”,为和王天红一样的养殖户赋能发展提供了放心保障。

“产业要向高端发力,我们积极推进白鹅品种更新换代,目前以抗病强、个体大、产绒高、肉质美等为主的三花、霍三等品种,受到养殖户一致认可。同时,在白城市、大安市党委政府的聚力推动下,总投资近4000万元的龙沼镇白鹅产业园这个月就能破土动工。产业园建成后,从羽毛清洗到烘干,从屠宰到加工是一条龙产业链。到那时,全市200万只白鹅可以不用受到市场价格影响,那咱养殖户的收益就更大了。”朱福龙说着,眼神中透露着兴奋。

傍晚时分,王天红夫妇开车来到10公里外的草场查看情况,盘算着一周后让第二茬鹅雏进驻草场。

远处草原上,落日余晖中成群的白鹅或悠闲吃草,或追逐亮翅,一幅青山绿水孕白羽的乡村振兴唯美画卷浑然天成。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