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隋二龙 徐文君
7月12日,入伏第二天。
早上7点,从长春市出发沿珲乌高速向北一路疾行,临近中午车辆驶入大安市新艾里蒙古族乡富兴村,新修一年多的高标准村路像是欢迎远方回来的“家人”,舒展身躯延伸到每家每户的门口。
路边每隔一段距离的太阳能路灯,此时正吸收着正午的阳光,蓄聚能量夜晚给每个自然屯送去光明。
“战斗”有堡垒、富民有产业、文化有阵地、村容村貌有巨变……
所有这些,都诉说着富兴村从内而外的变化。
党建聚活力
振兴添动能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抓的是基层、打的是基础、练的是基本功。
新艾里蒙古族乡富兴村是吉林省乡村振兴局的包保村,2021年7月,驻村工作队开始了新一轮驻村工作,围绕抓好党建促振兴理念,进驻后便俯下身子体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多次同村“两委”班子谈心交流、入户调研、制定帮扶计划,解决党员干部最期盼的问题:建村部、建礼堂,第一时间夯实了基层战斗堡垒。
2021年,建筑面积 350平方米、占地5000平方米的新村部拔地而起;
2022年,富兴村党支部对标大安市“BTX”五星党支部打造,开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局面,推行党员网格化管理,以积分超市为抓手全面推进环线内居民庭院、室内卫生等各方面提升,为全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奠定基础。
群众工作无小事。
驻村第一天,工作队成员顾不上几个小时的长途奔波,开始遍访农户,力求先解决百姓实际困难。
富兴村土地属沙土性质,水分蒸发和下渗速度快,“靠天吃饭”是村民种地最真实写照。
驻村工作队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协调资金233万元,开启“打井上电”惠民之举。当21眼电井喷射着欢快的水花,润泽全村200多公顷的庄稼时,884户村民无不满怀幸福地享受这浇出来的丰收和喜悦。
7月12日12时许,57岁的李长荣正在富兴村与民兴村交界处自家地里查看墒情。
仔细察看了一下地头电井,回身又抚摸起不断窜高的玉米,眼瞅着比道西没有电井灌溉的高出一大截,李长荣乐得合不拢嘴。“要搁往年,我这2公顷玉米用小井浇一次,咋也得半个月,费时、费力不说,柴油还用不少。你再看现在,顶多两天就全搞定,让咱高兴的可不是省钱省事那么简单,每公顷玉米能增收1000斤左右,那可是1500元的真金白银啊!”
赋能“庭院经济”
由“输血”变“造血”
如何让小庭院发挥乡村产业振兴大作用?
驻村工作队由“输血”变“造血”,把发展“庭院经济”打造成村里“小擂台”,形成了“家家比着干、增收向我看”的乡村新风尚。
午后的阳光照进富兴村2组90岁脱贫户李怀春家的小院里,映在一串串翠绿欲滴的辣椒上。
看着即将到来的丰收,李怀春的儿媳妇柳国红喜上眉梢。
往年,她家院里种的是油葵,年收入也就500元左右。今年,省乡村振兴局驻村工作队与洮南市一家食品企业签好订单,组织村民种植“辛红一号”辣椒,每公斤回收价3.2元,预计户均增收2000-3500元。
“我这一园子辣椒长势可好了,保底也能有3000元收入。”用柳国红自己的话说,“听党话、跟党走,啥都不用自己操心,都给咱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干就能富。”
“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那精神生活也不赖吧?”记者打趣地问。
“还真叫你说着了。以前吃完晚饭村屯里的人都是东家串西家,不是打扑克就是看小牌。现在好了,工作队给咱新建了村礼堂和广场,每天晚上5点村里姐妹都会不约而同地去跳广场舞,这幸福生活呀,就该是这个过法。”54岁的柳国红开心地笑起来。
在恬静的村屯中一路行进,一村风景。
顶着烈日,套海营子屯73岁的脱贫户李景阳,正在院子里俯身看着挂果的小辣椒,一脸的稀罕劲儿。
“这辣椒苗和地膜都是咱工作队免费给的,我这4分地少说也能卖上2000元,够我们老两口日常花销了。要说这‘来钱道儿’,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好政策,不然哪能过上这好日子啊!”李景阳感慨道。
“自从种上辣椒,老头天一亮就前后园子看,说起来这辣椒就是我们的希望。如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了,这不,去年又新买了一台电三轮,一到周边乡镇有大集,就拉着我走走看看。”一旁的老伴李淑云指着院里的三轮车,很是自豪。
“可别小瞧这一家一户的小庭院,自从省乡村振兴局工作队进驻以来,除了为全村96户脱贫户提供‘造血’帮扶外,今年还带动了全乡辣椒种植户307户,面积12万平方米,预计户增收2000元。”说着,新艾里乡党委书记刘壮紧紧地握住一旁驻村第一书记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美丽乡村建设
彰显乡村魅力
伴着落日余晖,坐在富兴村休闲广场的长椅上,郁郁葱葱的树木、错落有致的房屋、袅袅升腾的炊烟、干净的道路、整齐的围墙、鲜艳的标语、醒目的墙画……让人仿佛置身一幅唯美的画卷之中。
“以前村里道路到处都是牛羊粪便,生活环境别提多差了。再看现在,道路干净了,村屯也漂亮了,用一个时髦的词形容,‘颜值’那是没比的!”富兴村党支部书记翟永亮从小在村里长大,见证着村里的发展和变化。
“在我们驻村工作队员的示范带动下,现在每家每户卫生搞得都特别好,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大大提高了,看到群众的幸福指数得以提升,就算付出再多,也值了!”驻村工作队员马立文由衷地说。
走出富兴村已是傍晚时分,路旁213盏太阳能路灯透着暖意,照亮了新修建的23公里村路,也照进了1927名百姓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