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4日
首页
第06版:黑土地

故乡的瓜窝棚

□ 王永林

芒种节气还没到,就有亲戚从故乡带来了大棚里刚开园的“十里香瓜”,不禁让我怀念起故乡的瓜窝棚。故乡的瓜窝棚,那是物质贫乏时童年的快乐和满足,那是清苦日子里甜蜜的事业,那是悠悠乡愁里生长的有趣故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有条件的生产队每年都会种香瓜,以此改善社员生活。当生产队的瓜苗开枝散叶茂盛地生长,绿油油的瓜秧开始爬出藤蔓,蔓子上开出小黄花坐瓜纽的时候,我们就时常放飞甜蜜的梦想。生产队提前推举莳弄瓜地的“老瓜头”,就开始构思如何搭瓜窝棚了。

瓜窝棚需要很结实,不仅能避雨遮风,且视野良好。瓜窝棚一般选址在地头,或地中间的树带旁。形状非常像军用帐篷,底座是长方形的,棚顶是三角形,木杆支起架子后,就用秫秆围严,用谷草栅好,留有开阔的对外观察窗口,里面再搭上小炕,瓜窝棚搭建工作就完成了。

老瓜头的选择,是要精挑细选费周折的。人太聪明的,会偷懒耍滑不靠谱,甚至拿集体的香瓜送自己的人情;太过老实的又镇不住那些偷瓜的。要找认真负责不怕得罪人,性格“拙、抠、轴”还能吃苦,懂得瓜的习性和莳弄瓜的窍门技巧。

香瓜通常选择沙土或岗地种植,施羊粪等农家肥。种上之后,只需要铲一两遍,就“瓜儿牵着藤,藤儿牵着瓜”地放开手脚生长了。过去,生产队种的瓜比较单调,一个生产队也就种一两个品种。最多见的白糖罐大小适中,白色或浅黄,有绿色花纹,脆而甜;我们邻村小坨子喜欢种青水蜜,绿皮粉瓤,肉质软,有一种清香。考虑到不同年龄的口味,还要搭配种少量“烧瓜”“面瓜兜”。烧瓜个长味酸;面瓜兜熟透的时候,起沙面软,适合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为了节省土地,瓜地头一般都种黄豆,应了那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每年小暑前后是甜瓜开园飘香的季节,由于瓜的香气浓郁,瓜园诱人的香味悠远绵长,能传出十里八村。

谁家的瓜开园早,那是老瓜头的荣耀。香瓜是开园时的品质最好,旱天的瓜最甜。开园的时候,分瓜,那是故乡夏日里的节日。开园都会选择连续几日响晴天的午后,瓜在晴天经过强烈的光照,甘甜味更浓;摘瓜时不至于因泥泞破坏了瓜地踩坏瓜秧。午后,被选出的几个强壮劳动力摘瓜好手,每人提着筐,按照老瓜头的要求,顺着垄沟开始采摘已经熟透的瓜。瓜熟透了,从颜色上看由绿转黄,用二拇指弹听到空声空气的响声。摘好一筐,就送到地头的瓜窝棚外面存放。瓜快摘完了,老瓜头和生产队会计按摘下来的筐数、凭分瓜的经验,概算每口人能分几斤瓜,按照户籍顺序开始分瓜。这时,等在瓜窝棚前的大姑娘小媳妇和懂事的孩子,就用随身带来的柳条筐,争先恐后地按照会计的吆呼,开始领属于自家的那份香瓜。那时,我们生产队有三四百号人口,分到最后时,往往就到了日落西山、炊烟袅袅的时候。拎着开园瓜的人们往往舍不得先品尝一口,都等着到家以后,一家人共同分享。

那时生产队种的瓜是不卖的,村民都坚守“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古训。但村里有一个风俗,外村人路过瓜地要尝尝鲜,说口渴了,走到瓜窝棚找到老瓜头,是要摘几个给人家解渴的,并且分文不取。

老瓜头在瓜窝棚准备一个桶,用来倒瓜籽,作为第二年种瓜的种子,因为社员不能“好吃不留籽儿”。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记忆里都有甜瓜的飘香。分瓜以后,别的村子没种瓜或者瓜没开园,就要给亲友送去品尝。暂时不吃的瓜,放在柜子里或箱子里,那种清香长时间不散。

香瓜罢园的时候,生产队先把成熟的瓜摘下来,分给每家,之后,大家一起来捡生瓜蛋子,回去洗净晾干,放到酱缸里腌咸菜,为冬天和春天的饭桌增加滋味。偶尔捡到好瓜、熟瓜,也会有收获的喜悦。

如今,故乡的瓜窝棚已经远去了,但它在我心中仍透着浓浓的甜香……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