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姝月 本报记者 吴连祥
通化县果松镇东明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凝心聚力上项目,先后攻克了木耳、灵芝、桑黄、羊肚蘑等一道道制菌技术难关,发展食药菌种植产业,为振兴经济开辟了新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16年8月,东明村整合各级帮扶资金178.5万元,成立通化县吉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挥交通优势,培育打造食药兼具的特色种植产业。
“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秉持这一理念,东明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供销联合体模式,改变过去村民单打独斗的局面。村两委班子走家串户,通过开会座谈征求意见,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在综合分析全村自然资源、劳动力现状、基础设施现状、产业现状和致贫原因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提出由村里兴办集体企业,在吸引困难人口就业的同时,用相当一部分利润去扶持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实现集体增收和困难户获益的双重目标。
强化集聚效应,打造“东明”食用菌品牌。兴产业、上项目,没有生产基地不行。村班子经过研究,决定利用原村部旧址,修建厂房、购置机械设备,聘请技术人员,开展菌种生产。当年种植木耳15亩,制作木耳菌包30万袋,收入近6万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东明村食用菌产业已形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持续向好,菌种销往抚松县、四棚乡、铁厂镇、东胜村等周边区域,形成了集聚效应。2020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接近2016年的4倍,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困难户人均分红2250元。
如今,东明村集体经济强大了,为群众办实事也有了底气,党员干部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增加了,致富的劲头更足了。2021年,公司产值170万元,村集体收入实现100余万元,累计支付工人工资近300万元,被省人社厅评为“2020年度省级返乡入乡创业基地”。2022年,公司新发展贝母10亩,新建灵芝大棚16栋、桑黄大棚12栋,创产值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