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书珩 王天娇 本报记者 徐文君
六月,翠染桦甸,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淳朴和谐的气息,文明乡风让这里变得更加和美。田野山间美景如画,村落之间屋舍俨然,美丽庭院清洁舒适,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跳广场舞的、踢毽子的、下象棋的,一派喜乐融融。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桦甸市通过建强乡村党组织,坚持开展正面典型选树,树立乡风文明建设标杆,全力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奏响了乡风文明的新乐章。
美化家园,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硬基础”
这是八道河子镇新开河村的一家小院,在桦甸市城市品牌创建“贤惠人家·洁净之星”评比中获评洁净之星——漂亮的砖瓦房,整洁的庭院,明净的窗户,物品摆放有序,房内地面一尘不染。
近年来,桦甸市各类美化家园的评选活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载体,前有标杆树立,后面争相效仿,对评选结果的小期待汇聚成打造村美、人和、业兴的大梦想。美化庭院、净化心灵,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景成为当地村民的集体心愿和生动实践。
在桦郊乡友谊村,“文明村屯·干净人家”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家家争当文明户;在先锋村,“最美家庭”成了村民竞相参观的小景点,大家按照评选标准学样,自建家庭卫生制度,清扫室内卫生死角,清理房前屋后堆放物……当一户一户干净起来,一村一村的“颜值”提升了、“气质”上来了。
截至2022年,桦甸市共评出市级洁净之星3274户、乡镇级洁净之星11135户、村级洁净之星35269户,创建美丽庭院6630个、干净人家20760户。夹皮沟镇、友谊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红石砬子镇、公郎头村等12个村镇获评吉林省文明村镇。
文化润人,优化乡风文明建设“软环境”
公吉乡九星村农家书屋干净、整洁、敞亮,窗外绿树成荫,到这里来看书学习成了村民陈佳辉的习惯。
近年来,桦甸市全面实施文明引领强农、文化活动惠农、文化传承兴农、文化服务利农、文化产业富农“五大工程”,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精彩纷呈。目前,全市9个乡镇、156个行政村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农家书屋全覆盖,综合文化站“乡乡建”,文化广场“村村有”,硬件设施均已完善。
实施农民画品牌建设工程是桦甸市涵养文明乡风的另一重要举措。几年间,该市先后被文旅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农民画创作及商品研发队伍发展到千余人,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其中56件作品获全国金奖,45件作品在多个国家展出。
此外,各种精彩的文化文艺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白桦节、农民文化节、金秋农民文艺汇演连年举办,文化惠民演出年均举行30场,“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逾百次;以桦郊乡晓光村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为示范,建成4个“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2022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872场。
深化服务,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新风尚”
八道河子镇李家村在桦甸市率先建成“道德银行积分超市”,超市商品不用花钱购买,村民通过和睦邻里、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取积分即可进行兑换。“表现换积分、积分换物品”,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村民争相积累“道德资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近年来,桦甸市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不断深化服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道德银行积分超市”是当地乡风文明建设的新平台,通过小积分换来大文明。
“五动五比争五星”党建活力擂台赛是桦甸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另一平台。他们按照“年初路演晒承诺,年中拉练看进展,年末评比看成效”的思路,以“赛马”机制和亮剑精神全面激发乡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提升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一个擂台赛,不仅强化了乡村干部队伍建设,还有效提升了村干部为民服务水平。
文明乡风,志愿服务举旗领航。桦甸市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农村群众摒弃旧观念、旧思想,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为乡村振兴增色赋能。年初以来,他们组织百名技术人才走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把脉开方,仅通过送科技下乡,培训农村群众达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