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1日
首页
第03版:特别关注

陕北大地,激荡着动人的时代篇章

——走进榆林看高质量发展之(二)

□ 本报记者 隋二龙 侯春强

走横山,看榆阳,访米脂,到佳县。

连日来,全国涉农媒体以把新闻写在陕北大地上的豪迈情怀,化作对黄土高原的眷恋和热爱,早出晚归奔走在异地采访路上……

“白色”产业增富 循环农业生“金”

马家梁村白绒山羊全产业链发展

“生态美,羊子肥。”榆林市横山区自古水草丰美,有着悠久的养羊历史和养羊文化。

横山是“陕北白绒山羊”新品种诞生地,羊产业是全区的首位富民产业,也是群众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养殖户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来自羊产业。

横山区城关街道马家梁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羊大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铺开,马家梁村羊养殖日趋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羊产业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在陕北白绒山羊培育发展壮大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伴随着“咩咩……”羊叫声,马家梁村绿树成荫的文化广场,加之精心打造的羊文化馆……底蕴深厚的羊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一座标准化的草棚圈舍、存栏140只、年收入20余万元,这是横山区马增瑞的白绒山羊养殖账。

今年55岁的马增瑞养羊已有20多年历史。“最初养殖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现在我和婆姨两人能养100多只羊。”马增瑞说着,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小园区带动大产业、小农户融入大市场。“我们马家梁标准化养殖小区占地158亩,总投资230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1400万元,群众自筹500万元,企业投资400万元,包括标准化圈舍42栋,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横山区羊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王瑞环介绍道。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只有乡村产业得到更好发展,村民才能实现富裕富足。

“横山羊肉”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入了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高端市场,其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

特别是在2023年5月份的“中国—中亚峰会”上,“横山羊肉”香飘国宴,走上了国际舞台。

75岁的王国忠是横山区远近闻名的炖羊肉“土专家”,也是榆林市级横山炖羊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在总结父辈口口相传“老方子”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研究出了一套炖羊肉的“独门妙诀”。

“炖好一锅羊肉大有学问,从羊肉选材、调料配比、水质气压、火候掌控等方面都非常重要。”王国忠的梦想是把横山羊肉饭馆开到榆林、西安等地。

如今,横山区标准圈舍羊只成群,截至2022年底,饲养量达到280.2万只,实现产值14.6亿元。

横山响水看稻渔

驼燕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有“道”

无定河畔,万亩水稻沐浴阳光雨露舒展腰身肆意拔节;横山响水,稻鱼虾蟹乐享生态美景尽情生长……

很难想象,这个夏日在西北腹地陕西省榆林市“藏”着这般景象:一望无垠的横山稻田在古塞北边陲,描绘着不是江南胜似江南鱼米之乡的丰沃。

榆林市横山区境内无定河绵延百余公里,湿地辽阔,生态优美,飞鸟翔集其上、稻渔共生其间、游人往来其中。无定河在守护横山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奏出了和美乡村诗意交响。

6月28日,在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驼燕沟村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俯身望去,水田中随处可见“横行霸道”的螃蟹、鲤鱼在觅食。

作为横山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特色农业之一,稻田养蟹充分利用稻蟹互利共生的关系,以“种稻不施肥,养蟹不喂料”的纯生态种植、养殖方式,达到一水两用、一季双收目的,改变了传统稻田单一种植结构。

横山区小水稻做活大产业。据横山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久国介绍,稻渔综合种养以稳粮为前提,通过“以渔促稻”,保证了水稻播种面积,稳定了稻谷产量,提升了稻谷价值,同时增收了优质水产品。

“从2013年的350亩到2023年的4万亩,稻蟹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亩均增收800元,养殖企业从1家扩展到34家,全年成蟹产量20多万斤,蟹苗产量60万斤以上。目前,基本建成1个集稻田画、科普、休闲农业、稻渔新品种(稻鱼、稻鳅、稻鳖)养殖的示范园。”说起自家优势产业,横山区水产站站长郭宏强颇为自豪。

盘活稻蟹养殖模式的同时,横山区不断试验推广新品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现已形成稻蟹、稻鱼、稻鳅、稻小龙虾、稻鳖共作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使得横山稻渔产业在陕北的特色更加明显,带动农户增收效果也更加明显。”路子选对了,让王久国发展信心倍增。

高西沟村水土保持措施得力

特色农产品誉满全国

仲夏时节,黄土高原绿意盎然。

6月29日,攀上米脂县高西沟村龙头山,目之所及“梯田层层盘山头,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碧彻映青山”。

然而,上世纪50年代的米脂县高西沟村是另一番景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典型的陕北贫困小山村。

高西沟人秉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昔日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山沟沟,建设成为今天山清水秀、村美民富的好家园。

跟随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的脚步,看漫山遍野的树林、果园、牧草将黄土高坡装扮得郁郁葱葱。

远处,绿山环绕白网纵横,姜良彪告诉记者,白网是防雹网,这样下冰雹就砸不到苹果了。

高西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且利于排水,加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苹果种植。

“等到秋季丰收时,红彤彤的果子挂满山头,山地苹果相当于一枚枚‘金蛋蛋’,而且很多外省人对咱山地苹果情有独钟!”说着,姜良彪脸上满是笑容。

山地苹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务工人员。“几年来,我们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带动模式,为农户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和门路,让农户足不出县就能打工挣钱。”陕西果业集团米脂有限公司副经理李宇翔介绍。

高西沟村围绕“生态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山地苹果种植,持续打造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发展新路子。

“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711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高西沟得到了充分验证。”姜良彪十分自豪。

米脂古称“银州”,因“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置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陕北地区唯一荣获“中国千年古县”称号的县。

在陕北,流传着一句老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同大多数陕北人一样,小米是米脂人食谱的主角,一日三餐中随时可见到它的身影,米脂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加上米脂婆姨的巧手,使得小米的吃法丰富多彩。

在高西沟小米博物馆,由小米做成的油胡兰、枣糕、糕斜、黄馍馍、锅巴、米酒、小米粥等美食让调研采访团成员大快朵颐。没想到小米能做成这么多美食,大家纷纷感慨。

一旁的电商直播间里,伴随着直播带货主持人富有代入感的介绍、展示,一单单小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飞向大江南北……

“目前,我们已经把周边的万亩小米产区都纳入高西沟范围之内,建起标准化小米加工厂,用高西沟这张名片拓展产业‘特色之路’,全方位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到那时,咱高西沟可就更加不一般喽!”姜良彪话语中满怀深情。

科技助力 订单农业百姓不愁卖

谢家沟村高粱“红”了

6月30日,榆林市佳县谢家沟村4万亩应用全膜覆盖技术种植的高粱沐阳生长,孕育着新一年的丰收。

“去年我种30多亩高粱,每斤卖到1.95元,收入7万元左右。同时,又在农机合作社入股,当农机手,一年下来还能多挣3到4万元……”谢家沟村委会副主任谢海厚笑着介绍。

谢家沟村位于方塌镇址东北5公里处,是方塌镇农业、畜牧业大村。2022年,4100亩高粱地实现产量380万斤,产值76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80元。

天帮忙、人努力,关键靠科技,让谢家沟高粱有了一个好收成。

“谢家沟应用的渗水地膜全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度高,减少了人工除草、放苗、间苗成本和除草剂、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农产品品质更有保障。据调查和测算,高粱平均亩产可增加100公斤以上。”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尚武平说。

佳县是高粱等农作物的优质产区。近年来,佳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攻关,创新集成和发展了以地膜农机农艺一体化为“牛鼻子”的旱作农业技术,构建起了高粱“优质品种+地膜覆盖集雨+精量穴播+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的优质、高效、轻简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效益和效率同步增长,助推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种植的高粱全部由西凤酒厂的订单农业兜底收购,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新路子。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