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9日
首页
第02版:特别关注

陕北大地,激荡着动人的时代篇章

——走进榆林看高质量发展之(一)

□ 本报记者 隋二龙 侯春强

魅力陕北,多彩榆林。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三农”媒体人的初心使命,讲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6月26日,全国涉农媒体齐聚陕西省榆林市进行异地采访,不仅是扎实调研践行“四力”,也是讲好新时代“三农”故事的生动实践。

赵家峁:小山村的“大”变革

6月26日,走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只见村头广场干净整洁,112间灰墙红瓦的美丽农居掩映在苍松绿柳之下。

“赵家峁和其他村一样,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独特的资源禀赋。2013年前,赵家峁村土地贫瘠,青壮年80%外出务工,留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耕地撂荒,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一度成为省级重点贫困村。”赵家峁村第一书记王奋堂坦言。

变化源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赵家峁村改革展览馆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征求群众入股意见签字表上的红手印格外醒目。

2013年,榆林市榆阳区以赵家峁村为试点,大胆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支撑,改革得有能人主导。一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致富不忘家乡,矢志做“头雁”引“归雁”,组成新一届村党支部,谋划村子发展蓝图,大手笔率先推行资金入股、股份合作模式,发动村里能人自愿入股,推行“三变”改革,围绕增收致富主题,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纽带,抓住农业产业建设和新居建设两项重点工作,大胆尝试改革,在“变”中赢得机遇,推动发展。

利用村集体流转的土地和村民筹集的资金,赵家峁村建起了33座设施果蔬大棚、35亩集中养殖小区;新栽植山地葡萄150亩、山地苹果150亩、酥梨30亩;建成了112间美丽农居,成为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户外运动、学习”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赵家峁村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带动产业振兴的巨变。

据了解,在成功实现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是赵家峁村成功振兴的决定性因素。

陕北小山村可谓是精彩蝶变,高空索道、玻璃桥、游乐场、德式滑道、民宿、美食街区等高档“配置”样样俱全,远近闻名。

今年37岁的村民赵阳阳之前在外打工,没有稳定收入,随着赵家峁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回到村里就业——开景区观光车。

“现在一个月赚4000多元,每年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6000多元,平时还能在景区做一些小买卖,收入可观,日子越过越好。”赵阳阳说着,开心地笑了。

如今的赵家峁村,峁上,青山掩映,绿树环绕,红瓦灰墙的新居鳞次栉比;峁下,山水田园,瓜果飘香,彩虹滑道、丛林穿越等旅游项目广受欢迎,景区游客每年在30万人次左右,景区营业额达1400万元。

“榆阳湖羊”养殖示范项目

上河集团“造”

“念好养羊经,致富喜洋洋。”行走在榆林大地,湖羊、绒山羊成为榆林养殖户致富的“领头羊”。

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积极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百万只“榆阳湖羊”全产业链基地建设。原产于我国太湖平原地区的湖羊,被引进榆阳区,成为当地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拳头产业”。

6月26日,记者在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常乐堡村湖羊养殖基地看到,一栋栋现代化羊舍拔地而起,15万只“榆阳湖羊”备受优待。全自动化的供料、清粪、换风设备,保证湖羊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生长。

据了解,上河集团常乐堡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项目,由上河集团旗下榆林三农养殖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占地面积1867.99亩,计划总投资6.5亿元,分两期建设,规划13个养殖区。

“养殖基地产生的粪污全部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在煤矿采空区闲置土地上种植饲草,形成了采空区闲置土地有效治理与合理利用的新模式。”上河集团湖羊养殖基地副经理李晓慧兴致勃勃地介绍。

羊场做大做强,技术、管理、经营少不了。李晓慧透露,基地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阿里云上河智慧养羊生态系统”,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湖羊规模化、智能化、数字化养殖。

上河集团还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精准帮助农户实现产业致富,与近20家湖羊产业合作社的50户农民达成合作协议。

地下有“黑金”煤炭,陆上产“白金”湖羊。

榆阳区聚力发展的湖羊养殖产业,培育全产业链基地,让“榆阳湖羊”成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陕西大地种业第一农场

尽显“科技范儿”

春争日,夏争时。

智能滴灌、节水节肥。6月27日,走进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大纪汗村陕西大地种业第一农场,广袤田野拼接出一望无垠的绿意,总面积4200亩的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玉米长势喜人,正诉说着新变化、孕育着新收获,为榆林市农业生产带来全新变革。

“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是以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大产量,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节约化、高效化现代农田灌溉需求,节水、节肥、增产、增效。项目建成后,实现节约用水30%以上、节约用肥20%以上、节约用电20%以上,粮食作物可增产15%以上,最大限度增加企业收益。”陕西大地种业公司薯类事业部总经理郝永康向记者介绍。

定量、定向、定时,按需精准灌溉,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灌溉任务,大大降低了人力、财力、物力,达到大田玉米提质增效的目的。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今年全市计划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60.36万亩,项目实施后可实现亩均节水30%、节肥20%、节劳20%,粮食产量增加1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4.5亿元。”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苗霞侃侃而谈。

喷灌带整齐均匀地铺设在地块里,一幅由旱作节水项目绘就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画卷正在次第展开。作为一项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旱作节水项目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绿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推技术,对榆林市农业增产提质增效,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誓把沙海变绿洲

军号声中醒,晨起听鸟鸣。

几十年来,不断传承着“治沙精神”,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姑娘们,一代接着一代,初心不改,青春永驻,在荒滩沙漠里躬耕劳作,绽放出多彩的时代芳华。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西北部的补浪河乡,曾是一个“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出不全”的地方。全乡80%以上的土地都是荒漠,在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

6月27日,由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主办的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活动走进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令人豁然开朗。

眼前一片覆盖着沙柳、柠条、臭柏和樟子松的沙梁,一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我小时候听过一个顺口溜,‘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说的就是半个世纪前的补浪河。”高艺玲笑着说。今年26岁的高艺玲原来是补浪河乡政府的一名宣传干部,曾经担任治沙连展览馆讲解员。讲解期间一次次为前来参观研学的游客讲述治沙连的故事,自己也被这大漠深处的传承和坚守深深感动,最终决定加入女子民兵治沙连,接任第十五任连长,走上治沙道路。

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跟随高艺玲的讲解,记者了解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治沙防沙的“巾帼传奇”。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组建于1974年5月,位于陕蒙交界处、毛乌素沙漠腹地,距榆林城区65公里。连队的前身为“长城姑娘治沙连”,是享誉全国的后备力量先进典型单位,也是长期战斗在治沙造林一线的英雄女子民兵治沙连队。现连队编女民兵20人(均为大学生村官),常驻连队民兵13人。

1974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第一代女民兵,组建成立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深入这块荒凉的大沙漠,拉开了战天斗地、治沙造林的序幕。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自己搭的“柳笆庵子”,吃的是青稞面窝头、冷水拌炒面,每顿饭碗里、口里都是沙,半年间全连吃不上一棵青菜;推沙梁、造田地、栽树苗,靠的是几十把铁锹和几辆破架子车,靠的是人拉肩扛、吃苦流汗,和风沙打肉搏战、打持久战。尽管条件恶劣,但前辈以苦为乐,信心十足,一心想着多栽树、多造林,誓把黄沙变绿洲。

40多年来,她们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以治理沙害为己任,扎根大漠,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地治沙造林,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条25公里,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

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已成为榆阳生态建设的一张响亮名片,是军地共建的一个典范。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接力植绿治沙改善生态,绿点染开来,一如天上的星。

6月28日清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一曲嘹亮的军号声后,更显生机盎然。

采访团驾车驶离途中,27日晚上雨后的微风送来阵阵清凉。从车窗向外望去,高低起伏的沙丘已被樟子松、侧柏覆盖,披上片片新绿,间或有盛开的黄色柠条花点缀其间,如繁星般装扮着这片神奇且饱含战斗精神的土地。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