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华 本报记者 吴连祥 实习生 王子贺
种“绿稻”、养虾蟹,立体种植创高效。办企业、兴旅游,多业并举带民富。这里就是辽源市“首富村”——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
朝阳村确立党建引领、产业为本、人才兴业发展理念,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因此,朝阳村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调整优化农业要素结构、产品结构。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余亩,让村民以土地、技术、人工入股,实施稻田立体综合种养,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几年来,利用稻田养殖稻田蟹、小龙虾等,取得了成功,在提高稻米品质的同时,真正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了鴜鹭系列农产品品牌,走上电商快车道,开展线上线下双营销。目前,合作社农产品年销量达7000余万元。
兴办工业,实现劳动力价值最大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坤澳袜业、卓步凡袜业,建立朝阳村笨榨油厂、稻米加工厂等4家村办企业,解决了500余人的就业问题,年均支付工资2300余万元。同时,发挥优势,组织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劳动力1500余人,这些务工人员每年为家乡创收5000余万元。
打造特色新村,实现“五色”发展。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编制了《朝阳村特色乡村旅游规划》《朝阳村特色村寨规划》等发展规划,有序开展特色乡村建设。2012年以来,先后建成了近万平方米民族团结文化广场、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展区,内含功能楼4栋,设有民俗展馆、少数民族文化展馆、民族特色博物馆、少数民族服务大厅,还建设了农民休闲公园、荷花花海基地、游客休闲中心、40余户一体化民居民宿以及登山步道、长廊等设施。根据村寨特色,确立“红色文化、绿色观光、金色稻田、银色冰雪、夜色休闲”发展目标,成立了辽源市朝阳乡村实训发展有限公司,以多种展馆、研学、拓展为基础,整合全省资源,开辟红色教育、干部培养、创业就业、实训研学、产业扶贫、改革巨变、乡村振兴、文化寻根、团队建设、农业科普等方面精品课程,把解决学员知识疑问、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作为实训基地工作业绩检验的根本基准,为乡村振兴事业输送人才。2020年至2022年,共举办、承办各类培训班500余期,接待培训学员3.5万余次。
蓝图绘就梦想,奋斗书写华章。经过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2022年朝阳村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8000余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69万元,人均收入3.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