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李春勇 陈永辉 李占国 报道 通榆县认真借鉴 “梨树模式”,按照“稳步扩面、质量为先”原则,加快在全县适宜区域内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促进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全县粮食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位于苏公坨乡天利泰村的960公顷田地里,中沙绿城的大型机械后置的深松犁具伴随着轰鸣声转动起来。瞬间湿润的泥土如河水一般翻起了“浪花”,秸秆与茬子一同回田,实现了犁地、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次性完成。
“近些年,公司一直坚持以宽窄行、轮作休耕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为主,该模式能够降低水土流失,达到抗旱、保伤、出苗齐、通风等效果,最大限度地保护黑土地,为日后玉米丰产、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宽窄行、轮作休耕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还能有效提高水肥利用率,公顷保苗率。” 中沙绿城(通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段海东介绍。
近年来,通榆县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稳产丰产、节本增效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通过政府与市场两端发力,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科技支撑与产业培育并重,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行,整体推进扩面与重点突破提质并举。2023年,通榆县计划实施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 150万亩,以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为推广应用重点,计划发放补助资金5630万元,鼓励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建设县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3个、乡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9个、村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5个,为全年粮食丰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