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0日
首页
第06版:黑土地

关东火盆

□ 谭秀平

小时候,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里,跑到哪一家,一进屋都直奔炕上的大火盆。

摸着光滑温暖的火盆,坐在炕上的老人扒拉着火笑眯眯地说:“我给你破一个闷儿啊,炕上一个大倭瓜,谁来谁摸摸。”在东北人家里,这是一个大人小孩熟烂于心的闷儿,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

史料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据说是在三国时期开始使用的,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火盆是东北冬天寒冷天气下的特殊产物,它伴着人们度过了一个个漫长的冬季,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快慰。

那时候家家都有一个大火盆。每家打火盆都是老太太的活儿。到了夏天,看着自家的火盆缺边少沿儿的了,她们就去村外的黄土坑里抠黄土。 在一个火烧云的晚上,要把捡来的干马粪用棒子砸烂,苘麻剪成两寸长再揉搓成细条。这些工作做完了,还要包灰包。这是打火盆需要的重要模具,灰包的大小形状直接决定着火盆的大小。

第二天,老太太要早早起来,把一个盖帘放在鸡窝上,把灰包扣着放在盖帘的中间,然后再把黄土、马粪、苘麻和成的黄泥往灰包上拍。据说马粪和苘麻放在里边,打出的火盆不但轻巧不裂纹而且还耐用。等到整个灰包外边都拍到半寸厚后,还要拍出一个像碗底一样的圆形盆底。之后,在靠盖帘的黄泥边上做出一圈盆沿儿,再用刀切出一个个半圆形花瓣。等到阳湿不干的时候,用碗叉蹭,火盆就光滑了。再过几天能挺住个就翻过来,把灰包拿出去,用刀或碗叉把多余的部分刮去,一个大倭瓜似的打火盆就出炉了。

等盆里边也干透了,就要给火盆上色了。把锅底灰或灯窝里的灯烟子刮下来放在葫芦瓢里,拌上大麻籽油,涂在火盆上,晾干后,又黑又亮又好看。

小雪风查地,大雪河查严。在东北大雪一到,西北风卷着鹅毛大雪就刮起来了。家家户户窗户门封得严严实实,准备猫冬。每天早上, 主妇做好饭,用铁锹和掏耙把灶坑里的火扒出来装进火盆,搬到炕上。

这时候的太阳已经照到玻璃上,玻璃上边的霜花有些融化了。坐在炕上的老奶奶要把一根大耙齿粗的铁条插进火盆里等铁条烧热了,马上拿出来,把窗户和窗台之间的一个小圆洞烫开,窗户上淌下来的水就能从小洞流到外边去了。放下铁条就给没起床的孩子烤棉袄棉裤,里外都烤得热乎乎。

家里有这个季节断奶的孩子,吃完早饭就得用搪瓷缸子给孩子在火盆里熬粥,等孩子饿了时吃,这种做法既方便又省时。冬日里都吃两顿饭,四五岁的小孩子挺不到时候,快到晌午了,就要在火盆里烧几个土豆。孩子一旦看见了埋土豆,就馋得不得了,总是哭着要扒出来看看熟没熟。大人拗不过孩子就在火里不停地扒拉土豆。每扒拉一下土豆就放出一股气体,弄得火盆里的灰土呼呼飞起,落得炕席身上都是,大人孩子像灶王爷似的灰秃秃的。

快到晌午了,大人要出去串门。几个看家的孩子就解放了。他们在外边的房檐下拽下一穗苞米,用烙铁把盆里的火扒拉出来,把搓下来的苞米散落在火盆里。孩子们手拿用秸秆做的筷子等着夹苞米花吃。盆里的苞米一旦熟了就“砰砰砰”爆个不停,一刹那,烟灰四起,直冲房顶。一旦这个时候大人回来了,惹祸的孩子们立刻就溜出去玩了。

做好晚饭还要扒一盆火,在外边玩够的孩子们回来了,要围坐火盆旁烤手、烤脚丫、烤鞋垫、烤棉鞋。烤完后,一个个就钻进了被窝,奶奶的手搭在火盆沿上托着烟袋锅,还在吧嗒吧嗒的抽烟,火盆里一阵一阵地发出滋啦滋啦的响声。在这有滋有味的响声中,孩子们进入了梦乡。

守火盆猫冬的时代不复返了,留给人们的记忆是暖暖的,美美的。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