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
首页
第08版:要闻链接

科技支撑“梨树模式”提档升级

□李猛 本报记者 侯春强

针对黑土地退化现象,梨树县探索创新推出了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升级版,多措并举让黑土地逐步重回绿色和健康状态。

近日,记者走进梨树县白山乡达利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满院金灿灿的“粮垛子”和检修维护后排列整齐的大型农机具。

合作社理事长董雅丽告诉记者,合作社从2014年开始就一直采用“梨树模式”种植,第一年的时候农户不太认可,觉得这个苞米茬子都不清理,就那么种上了,能行吗?后来一看,咱们的苗比他们的长得还好,到秋一看苞米也好,农户一下就认同了,第二年社员就都跟着采用“梨树模式”种植了。采用“梨树模式”,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保墒蓄水,植株茁壮生长,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投入,粮食既增产,又提高了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给我们派来了农研博士进行指导。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的产量也逐步提升,由原来的1.8万斤一公顷,到现在的一公顷2.4万斤左右。

近年来,梨树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打破农户间土地界限,以300公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单元,实施全程机械化操作,整县推进实施“梨树模式”,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走深走实。

“丰”景如画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土壤化验实验室内,实验人员将从梨树县单元建设地块内采集的土壤根据不同年限、不同地块、不同的土壤性质进行整齐排列、做好标注。从地里采集的土样,经过晾干、磨成颗粒后,送入检验室进行成分检验。

“今年我们围绕着原来的‘梨树模式’,在耕法和配套机具上进行了升级。另外,我们从配套品种、合理密植等群体角度作栽培和耕法上的深入融合。关于土壤方面,我们主要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进行分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数据和科技支撑,最终构建出一个以高产增效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下一步我们重点在梨树县已经建立起来的示范网络基础上,进一步来优化高产增效的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进而为该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助理袁野说。

今年,梨树县加大力度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推广面积达到285万亩,占全县玉米耕种面积的89%,实现了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明年,梨树县将在目前的推广基础上,坚持创新和外延的理念,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依托,结合国内外相关科技人员,针对低洼地、岗坡地和沙岗地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形成不同区域的技术体系,全力保证粮食稳产增产。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