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佳明 本报记者 吴连祥 初慧
一条条柏油路平坦整洁,路旁树木五彩斑斓,给人以灵动和美感。一个个村庄杖墙整齐,院落洁净,掩映在花草绿树之间。一片片田野五谷溢香,叠翠流金,传递着丰产的信息……金秋时节,走进辉南县农村,一幅幅优美、清新、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辉南县紧紧围绕生态宜居发展目标,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干净清爽整洁,宜居宜业宜游。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省级示范村32个、县级精品示范屯50个,占比61%;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3.9万户,占比81%。
清脏治乱,彻底改善乡村环境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因此,辉南县始终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扎实推进“清、拆、改、建、督”工作,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工作机制,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全域推进”措施,开展清脏治乱大会战,彻底解决农村多年来形成的垃圾乱堆乱倒、前清后倒等问题。
实施垃圾清底工程。紧盯镇村周边、街路两侧、田间地头、河渠林地等区域,按照“一年清底、两年巩固、三年清零”目标,开展了垃圾治理攻坚战、歼灭战,累计清理农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等37万吨。
实施常态保洁工程。与第三方环卫企业合作,建立起“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市场化运营模式,各自然村和乡村公路环卫保洁达到全覆盖。同时,建立绩效评价监督机制,采取村民日常监督、乡镇常态巡查、县级逐月考评的方式,促进企业服务按标准、提效率、保质量。
实施垃圾分类工程。逐步健全农村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因地制宜推行“两分类”“四分类”,即家庭垃圾干湿分离,城镇公共场所垃圾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分类处理,在6个镇区、60个行政村开展有机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为建立“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程闭环衔接的农村垃圾分类新模式筑牢基础。
拆旧立新,
村容村貌全域提升
过去,村民盖厕所、搭鸡棚、堆柴草垛,随便找个地方乱搭乱建,生产生活用具用品随意堆放,占道、占植树台现象随处可见。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辉南县结合乡情村况,采取3项措施拆旧立新,使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制定标准,确定目标。县乡分别制定拆旧治乱工作方案和标准,明确“破旧危房必拆、私搭乱建必拆、废弃圈舍棚厦必拆、有碍观瞻的建筑必拆”任务,做到应拆尽拆。截至目前,通过集中开展拆旧治乱专项行动,共拆除各类废弃设施2.5万处,迁移柴草垛、玉米楼3.2万个,治理“八乱”16.8万处。
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在清拆过程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走在前干在先,带头拆除有碍观瞻设施。采取“十户联保组团拆”等办法,组建党员拆迁队逐户做工作,发动村民清理违章建筑、危房、破旧棚厦等设施,加快了清理拆除进度。
集中拆违,旧貌焕新。按照“无规划不动土、无设计不开工、未清拆不建设”的原则,开展拆旧立新、拆旧立景行动,并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拆违、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贯穿清、拆、建全过程。据统计,全县累计修建边沟42万米、杖墙25万米,硬化村庄道路155公里、广场13.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9500盏,栽植树木155万棵、花卉730万株。突出“一村一品、一屯一韵”,充分利用清拆出的空地,建设广场、花园、景观小品等,共打造各类特色景观1600余处。
改掉陋习,文明雨露遍洒乡村
近年来,辉南县把改善乡村环境与培育文明乡风有机结合,以改环境带动改陋习,既扮靓“面子”,又做实“里子”,引导村民实现从“园子、院子、屋子”到“脑子”的全面转变。
创新载体,新风引领。组织开展“最美家庭”“红色家风故事”“最美乡村人家”擂台赛等文化活动40余次,评树“好婆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300余名,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鲜明导向。
上门指导,鼓励参与。按照“一院一品、一户一策”原则,组建巾帼服务队143个,逐户上门服务指导。采取“抓两头、带中间”模式,扶持参与意识强、创建热情高的家庭,打造巾帼“农家乐”“就业车间”175个,培育手工“巧姐”典型51个,带动1.8万名农村妇女和生活困难群众创业就业。
示范引领,带动群众。设立党员先锋岗,积极打造党员示范街、示范户,帮助有困难的农户改庭院、净环境,带动全村讲文明、树新风,共打造党员示范街526条、示范户1.2万户。
激励先行,破除陋习。建立激励机制,以兑现“小补助、小关爱、小产业、小积分”的方式,撬动大建设、大参与、大民生、大治理,以“小补助”方式共发放奖励性资金物资2400余万元,带动村民加大投入,激发出“四两拨千斤”效应。结合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率先在45个行政村成立巾帼美家超市,通过评比积分兑换家庭生活用品的方式,激发了村民改陋习、树新风的积极性。
建强机制,
常态长效全域落实
为了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辉南县坚持治管结合、建管并举,始终把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根本保障,多措并举抓实抓好。
建立高位推动机制。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创建等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县委书记、县长全程参与部署和指导,县级领导定期带领相关部门开展巡回检查、现场指导、观摩交流,压实县、乡、村三级干部工作责任,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实施县、乡、村、社、户“五级网格管理”模式和“十户一组”联动互补工作机制。推行部门包保制度,落实79个县直部门包保村屯任务,切实发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交通、住建等行业部门优势,整合各类政策、项目,汇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攻坚合力。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实行争取上级资金和“县财政投入一点、包保单位帮扶一点、乡镇配套一点、村集体补助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投入机制,统筹使用各领域资金,有效破解投入难题。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5亿元,县级财政投入4.2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55个。
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常态落实。县农业农村、妇联、督查室等部门组成专项督导组,按照时间节点和任务清单,挂图作战、对标督战,以村为单位实行全区域、全天候、全覆盖巡查和不定期暗访,揭短亮丑,督促乡镇即知即改;推行“日报告、周通报、月排名、年考核”制度,将考评结果与镇、村绩效考核挂钩,对推进缓慢的挂“黑旗”督促,对连续两次排名靠后的进行末位约谈,以内部曝光传导压力,督促落实;组织县级领导带队域外学、乡镇干部横向交流学、村社农户对比赶超学,推动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定期开展“亮”“晒”比拼,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局面。
诗意乡村无处不在,善美乐居跃然眼前。通过真抓实干,全县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跨越升级,一大批典范、“标杆”脱颖而出。金川镇永丰村、龙湾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金川镇金川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庆阳镇玉恒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朝阳镇向阳村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样子哨镇、庆阳镇被评为省级特色产业小镇,金川镇入选首批全国特色产业小镇。辉南县相继获得“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
本版部分图片由辉南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