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小宇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素有“长白山下第一县”“鸭绿江源第一城”之美誉,民俗文化浓郁、生态资源丰富、边境风情独特。长白县根据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多点发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打造边陲明珠。
结合民族特点
打造特色旅游
长白县人文习俗、建筑传统等颇具民族特色,重点打造“朝鲜族文化村镇”,发展特色民宿。从长白县城西行3.5公里,就是远近闻名的马鹿沟镇果园朝鲜族民俗村。果园村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其主导产业是劳务输出和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在饮食文化方面,冷面、打糕、高丽酱、咸菜等最为出名,深受游客欢迎。为了增加旅游人文景观,对文化墙、演艺广场、高丽园、巨矢城等 20多处景点进行建设,进一步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2006年,果园村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07年被评为“中国民族建筑——朝鲜族建筑文化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4年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2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村”,去年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自发组织创编和表演具有浓郁的朝鲜族民俗特色的四物乐、农乐舞、手碟舞、水瓢舞等传统节目,让游客流连忘返。
挖掘历史文化
展现独特风情
千年崖城风景区又称渤海古城,位于长白县城东北角,以探寻长白历史古迹作为景区文脉与灵魂,以古城文化引领长白以及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该项目总投资6.6亿元,总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一期计划投资 2亿元,建设停车场、百年部落商业街、文化古街、悬崖主题乐园、古城墙等项目。二期预计2023年12月完工,计划投资 2.6亿元,建设古城民俗村、石林探险、康养小镇一期等项目。三期预计2024年12月完工,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高丽汤泉、康养小镇二期等项目。
崖城古城以唐渤海国建筑风格为主,进入古城仿佛穿越千年。游乐设施设计理念独特,具有挑战性和观赏性,五星玻璃廊桥设计风格以五星为设计理念,长度76米;高空飞翔和超级秋千,是为喜欢冒险的人群准备的娱乐设施,还有被称为“长白之眼”的摩天轮,设计直径为40米,悬崖落差60米,总高度超过100米,是我省垂直海拔最高的摩天轮,坐在摩天轮上美丽风光一览无余。温泉康养为本地人和游客提供身心放松、理疗康复条件和安静怡人居住环境。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商业街和古村,在这里可以品尝地道的朝鲜族特色饮食,也可以购买到长白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夜晚华灯初上让白天奔走于各个景区的游客感受不同时段的古城韵景,也为长白夜经济带来商机。
该项目是融合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年接待游客量达到40万人次,项目年产值1.2亿元,将成为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也成为长白又一个地标性建筑,与长白山南坡、望天鹅景区、县城景区形成串珠成链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党建引领强基固本
推动产业提速发展
白墙黛瓦的村庄,鳞次栉比的大棚,干净整洁的道路,击壤而歌的生活……一幅治理有效、民风和谐、人民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在金华乡徐徐展开。
强党建聚合力激活振兴“动力源”。坚持把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全力实施“六域”党建引领“三城”创建46条举措,着力探索党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模式,坚决打牢城乡基层治理根基,释放基层党建“驱动力”。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打造“BTX+”品牌,以夯实基层组织为重点、壮大集体经济为亮点、拓展服务功能为支点,通过定期汇报、专项调度、专题研讨,形成晒成绩、摆问题、拓思路的推进合力。
重产业提动能跑出振兴“加速度”。充分发挥“黑土地”资源禀赋和冷凉气候优势,于2009年开始发展棚膜经济并不断壮大。目前,园区已建成大棚148栋、面积达230亩,年产蔬果350余吨,是全县最大的棚膜园区和保障居民“菜篮子”产品的重要基地。
聚焦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做强做优棚膜果蔬种植、黄牛养殖、中草药培育等“地标性”产业,通过打好政策引导、主体培育、绿色发展等系列“组合拳”,围绕“121”发展目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促进乡村旅游非同质化发展,深入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提功能、优布局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点连线、线连片的农业产业示范区,走出一条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相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美生态优环境铺展振兴“新画卷”。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的撬动作用,谋划包装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集中修建篱笆栅栏、粉刷民房墙体、实施绿化美化;创建“榜样金华”品牌,融入“积分”奖惩机制,带动引领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组织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宣传、宣讲,引导提升农户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把乡风文明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之魂,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探索常态长效的措施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坚持从正面引导、建设养成、群众自觉、塑形塑魂等方面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发展特色种植业
描绘美丽新乡村
十四道沟镇安乐村共有耕地1300亩,百万年受到喀斯特岩溶堆积和鸭绿江水淘洗沉淀,形成了肥沃的富硒土壤,种植的作物富含硒元素,在2020年已通过富硒稻米认证。500亩水田全部种植中龙粳有机富硒水稻;800亩旱田分别种植富硒珍珠草40亩、草莓120亩、大田参50亩、景观树苗110亩、黄精中药材60亩,特产种植量占比耕地总面积达到60%,种植玉米380亩。积极向县委组织部申请中央扶持资金,总投资121.53万元,新建阳光钢架大棚6栋、翻建改造越冬储藏室1个。2020年生产珍珠草13万斤,实现产值30万元,收入7万元,带动困难户45户,年均增收3000元,2021年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产品主要以原材料的形式,销往制药和保健品企业,用于生产珍珠草茶和复方万年青胶囊,由于产出的虎眼万年青同比其他地区有更高的硒元素含量,因此保健和药用价值更高。目前,安乐村已申报“中国虎眼万年青之乡”,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十四道沟镇党委致力于安乐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建了1000多延长米的围墙,1300多延长米的排水沟,6000多平方米的围墙彩绘,4000多平方米的绿化,垃圾堆改造为鸭绿江休闲廊道,烂泥塘建设成休闲垂钓乐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乐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打造精品,示范引领,发挥村庄和村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将地域特色与文化融合,与民俗融合,村干部联合驻村工作队在村西头小公园内设计书写“党建、廉政、家风”等题材的石刻,打造出符合本土文化和农村风情的美丽村庄。通过“六清一改”和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评比活动,村内环境和村民的文明意识得到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