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对矿工夫妻,因车祸抢救无效离世后,女儿为他们做了一个并不容易的决定。“希望父母来不及做的事情,会有别人替他们完成。”
这对普通、勤劳、热心的安徽夫妻,成为国内夫妻同时捐献器官的首例。冬天来的时候,和安徽省1200多名遗体捐献者一样,这对夫妻的名字会被刻进一片纪念碑林。
热心的夫妇
那是一个平静的上午。刘志强到楼下跑步,妻子卢丽在厨房里忙活做早餐,她要在三个女儿醒来前准备好一切。女儿上班后,刘志强也准备去矿上工作,卢丽想去买点东西,二人便一起出了门。
电动车从熟悉的绿道穿过。十几分钟后,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辆货车突然闯了出来……
发生意外的时候,二女儿刘梦佳正在上班。6月3日上午11点左右,“妈妈”来电,她以为又要念叨让她好好吃饭。一个多小时前,卢丽刚把饭送到女儿公司。但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你爸妈出车祸了,快来!”刘梦佳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浑身打颤,立马赶去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刘志强和卢丽躺在相邻的病床上,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每天只有十分钟探视时间。在那十分钟里,刘梦佳会帮父母捏捏腿,擦擦脸,握握手,说说话。
父母昏迷的十几天里,刘梦佳每天都会跑去询问医生救治情况,却一次次失望而归。家人不肯放弃,联系外地的医生会诊,结论是相同的:脑部严重损伤,无法自主呼吸,没有继续治疗的意义。
又过了一周,情况没有丝毫好转,甚至变得更糟。刘志强夫妇处于不可逆的深度昏迷状态,医生希望家属接受病人无法再醒来的事实,同时提出了另一种“活着”的可能——器官捐献。
刘梦佳犹豫了很久,她试想,“如果他们知道,或许会支持这个决定。”父母都有一副好心肠,路上遇到骑三轮车上坡的老人,会上前推一把;矿上处了几十年的老同事有需要,都会来找刘志强搭把手;邻居会和卢丽笑着打招呼,她们喜欢约在一起跳广场舞,卢丽身材高挑,留着长卷发,跳起舞来仿佛会发光。
两个和十个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刘志强和卢丽宠爱的小女儿首先反对。车祸发生前两天,父母刚给她过了生日。卢丽举着手机,记录下女儿吹蜡烛的瞬间。
刘梦佳懂得妹妹的不舍,意外来得太快,留下的遗憾太多。干了几十年矿工的刘志强就快退休了,但一家人计划的“家庭旅游”还没能成行;父亲节快到了,姐妹三人还在商量给爸爸买哪个款式的衣服;刘梦佳期待着,不远的未来,父亲会牵着她的手走进婚礼殿堂……
“之前没有做的事情,让别人来替他们完成吧。”刘梦佳终究还是说服了家人,“至少那两对眼角膜,能让他们看到更多的风景。”
6月15日上午,刘梦佳和家人一起签下了器官捐献确认书。在宿州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刘志强和卢丽的呼吸机被撤下,被宣告脑死亡。医生、护士和器官协调员围在四周,低着头,三鞠躬,“向伟大的器官捐献者默哀”。
窗外下着大雨,家人第一次有了一起走进病房的机会,和刘志强夫妇做最后的告别。
夫妻俩携手走过了30多年,一直和和气气。今年5月20日,刘志强给卢丽发了“520红包”,告诉她:“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卢丽开心了一整天,晚上拉着女儿“炫耀”。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也是一起离开的。
父母走后,刘梦佳姐妹三人把微信头像都换了。一张全黑的照片,点进去细看,会看到星星。她们相信“人死后会变成星星”,想念父母时,抬头就能看见。
两个小时后,器官获取手术完成。两枚肝脏、四枚肾脏、两对眼角膜相继被取出,装入特定的储存仪器,从宿州紧急送往合肥市。在那里,器官移植团队、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的专家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器官将很快会进入10名患者温热的体内,重新运转。6名肝、肾衰竭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四名眼疾患者能重见光明。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刘大勇和他的肾脏已经艰难支撑了两年时间。刘志强夫妻捐献的肾脏送到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此就医的刘大勇成为被选中的四名受捐者之一。手术后,刘大勇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想喝水。”对于一个尿毒症患者来说,喝水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多喝几口就会感到心衰、无力。护士端来一杯水,刘大勇用吸管吸了两口,“那是重生的感觉”。
在刘志强夫妇去世的那个雨天,梁嘉欣躺在合肥普瑞眼科医院里,等待着从250公里外赶来的眼角膜。一周前,35岁的她因为细菌感染导致眼角膜穿孔,可能会永久失明,甚至伤及大脑神经。眼科医生提议她换眼角膜,但得到这个器官需要难得的运气。
梁嘉欣是幸运的,而另一个接受眼角膜捐献的患者已经等了五年。
五年前,在建筑行业工作的孙思城的眼角膜出了问题,医生建议做移植手术,先登记信息然后等待。到今年6月,他连五米外的东西都看不清了。
根据器官捐献的“双盲原则”,捐献者和接受者不能知晓对方的信息。但孙思城的父亲还是想跟医生打听一下,得知刘志强年纪与自己相仿,还有三个女儿,他担心孩子们会吃苦,“如果他们家有困难,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们可以捐些钱。”医生摇了摇头。父子俩又补了一句:“那祝她们健康、平安。”
梁嘉欣摘下纱布后,眼睛里的雾气散去。儿子好奇地问:“妈妈,人家为什么要把眼睛给你啊?”“他们去世了,但想帮助更多的人。”儿子又问:“那就是死了吗?”“对,但他们的眼睛在妈妈身上活着。”
火化后,刘志强的骨灰被带回了阜阳老家。这个17岁离家的少年,在51岁时和妻子一起回到了故土,但他们的名字会永远留在合肥市大蜀山烈士文化陵园里。那里有一片遗体捐献者纪念林,两块赭红色的大理石相对而立,镂空出一男一女的形象,中间的玻璃上印着红十字,写着“安徽省遗体捐献者”。今年底,刘志强和卢丽的名字也会刻在上面。明年春分时,逝者家属和受捐的重生者们会相聚在此,默哀、送花、朗诵诗歌。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他们会念起周国平的散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当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文中刘志强、卢丽、梁嘉欣、孙思城、刘大勇为化名)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