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6日
首页
第05版:农博会特刊

沃野田畴织锦绣

——辽源市西安区农业农村工作纪实

□ 杨涛

青山绿水唱欢歌,千里沃野美如画。近年来,辽源市西安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0.56亿斤,增长9.8%,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在西安区的大地上,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固本强基,农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保量”和“提质”并重。“保量”就是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区域内耕地保有量不少于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7万亩以上。“提质”就是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探索低山丘陵寒地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示范推广秸秆还田、固土保肥等保护性技术和粮豆间作、套作、轮作模式,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全力推进灯塔镇1.8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种子这一农业中的“芯片”,深入研究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调优、非粮食生产功能区调特的思路,筛选适应西安区耕地特点的安全、高产、优质种子,扩大优质玉米、鲜食玉米、绿色有机水稻、东生系列大豆种植面积,通过调结构、抓良种、提单产,力争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坚持向科技要生产力,与市农科院等农技部门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依托沐雨村、碾山村“试验田”,推广滴灌、喷灌等多项农业新技术,推广间作、套作、轮作等多种典型模式,发展一批智慧农业、光伏农业试点,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推行“农机合作社+基地”等模式,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生态宜居,打造高标准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西安区统筹抓好治标与治本、硬件建设与软件配套、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三个结合”,通过开展环境整治“三大行动”, 着力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使乡村颜值有了新提升、发展呈现新气象。

开展“绿化行动”。以增绿量、提质量为主攻方向,抓好 “四绿”建设,大量植栽花苗树木,村屯绿化率大幅提升。开展“净化行动”。全面推进村庄“六清一改”,三年来累计清理各类垃圾达万余吨,富强、新力、沐雨、太和4个行政村达到3A级标准,“脏乱差”问题得到持续有效治理。开展“美化行动”。全面开展“三百工程”,仙人河入城湿地、两岸景观带遥相呼应,完成河道退线1254亩,老龙头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措施合围6.66公里,域内五条河流水质均达到Ⅲ类水体标准。完善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产业向绿,迈向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西安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两环五线”为依托,努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特色乡村。

环内: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充分唤醒城区“后花园”,打造了两条乡村旅游主线:以泰安大路为基准线,依托沿线的紫梦香谷、东孟民宿、湿地公园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一条集聚农事体验、田园休闲、民俗文化的标志性旅游路线。

环外: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三百工程”带来的生态修复优势,充分激发远郊“潜力点”。以郊野公园项目为依托,规划打造仙人河源头线;以龙头水库自然资源为依托,规划打造龙头水库线。

西安区不仅让乡村旅游“火”了起来,位于灯塔镇碾山村的扶贫创业特色种植产业园内,线上销售的“多肉”也颇具名气。总投资242.6万元,占地10584平方米,利用15亩村集中地建成的5栋温室大棚内,让村集体每年收入10万元。棚内有1000余个品种,10万余盆多肉植物,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

千川江海阔,风正好扬帆。“十四五”的催征号角已经吹响,西安区将以打造辽源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统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