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天琪 本报记者 吴连祥
突出问题导向,锐意改革创新。梅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紧紧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激发市场活力,让企业和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创新监管方式
提高监管效能
近年来,梅河口市场监督管理局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市场平稳有序运行这一主题,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监管机制。
率先开展“智慧食安”建设,实现食品安全水平整体提升。“智慧食安”平台是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二维码等新技术,对流通领域的食品进行追本溯源,主要包括大数据云平台、“阳光厨房”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显示系统。目前,“智慧食安”民生工程现已完成基本建设,覆盖全市721个主体业态。2021年启动的“智慧食安”提升工程将新增200个“阳光厨房”点位,总数达到410个,实现学校、幼儿园、养老院、重要社会餐饮全覆盖。家长和消费者通过扫描溯源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食品流通溯源、检验检测、加工制作全链条,实现社会共治,促进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全力为企业减负。近两年,组织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3次,重点对城建、国土、交通、公安、电力、中介服务、协会商会等15个单位的价费进行了检查,纠正不规范价费行为10余次,责令整改违规收费6起。
作为“双随机、一公开”的牵头部门,该局周密组织协调,做好跨部门联合监管工作,目前已有31个单位参与,实现“进一次门办多项事”的目标,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截至目前,共制定年度抽查计划68个,开展双随机抽查18次,其中部门内双随机16次,跨部门双随机2次,均按照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抽查工作。
倾心服务企业
主动纾困解难
按照“五化工作法”,该局制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细表。领导班子带队走访,倾听企业呼声,根据行业特点提供专业性的行政指导,结合职能特点提供订制性服务。
前不久,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桐国带队深入到梅河口海龙啤酒乐园有限公司、梅河口市燃气有限公司及其所属的保兴泉饮品有限公司开展帮扶调研工作,对企业涉及的燃气、食品领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难点进行了深入调研和交流,完成“三对接”。
积极开展梅河口松籽、梅河大米的“有机产品认证”等质量标志认证工作,推动全市特色产品商标的注册与保护,不断提高“梅河品牌”知名度。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商标5003件,位居全省县级市之首。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件、地理标志商标1件、原产地标识1件、马德里商标2件、吉林省著名商标53件、梅河口市知名商标111件。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成立包含27个成员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在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2020年度专利保护发展资金项目中,4户企业获得6.3万元专利资助费用,激励了企业创造动力。同时,广泛征集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为企业搭建融资桥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一季度有两家企业上报了融资需求信息。
实施计量检测免费服务,减少运营成本。对涉及民生计量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安全防护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开展免费计量检定工作。包含力学、声学、时间频率、无线电、物理化学和电离辐射等各种量值的多种计量器具。截至目前,共检定计量器具近1.5万台件。
统筹推进“个转企”工作。今年,将在原有办理87户“个转企”的基础上,新增“个转企”100户。一季度,全市新增“个转企”企业10户,同比增长11.5%。积极研究各项制度、政策,让个体工商户充分享受到转企后在品牌、影响力、资源获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转变服务理念
开展柔性执法
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追赶超越的重要支撑,因此,梅河口市场监督局带着推动全市加快发展的强烈使命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聚焦食品、药品、保健品、价格等重点领域开展检查、抽检,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推动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开展柔性执法,对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首次违法且情节较轻的不予处罚。
完善特种设备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动态监管、风险预警、快速处置数据共享筑牢基础。目前,平台已整合了全市4000余台特种设备、300余家使用单位、18家电梯维保单位、两家特种设备检验单位的基本信息,不仅方便了执法人员的工作,还提高了执法效率,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