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9版)
四、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围绕构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以数字化改造为手段,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主攻方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特别是做强做优制造业和服务业,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吉林,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再造吉林老工业基地竞争新优势。
11.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以全产业链思维锻长板、补短板,实施“红旗”百万辆民族品牌汽车建设工程,开展主粮加工和现代食品产业跃升行动,突出发展冰雪及生态旅游,利用五至十年时间,推动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级规模、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接近万亿级规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万亿级规模,进一步壮大石油化工、医药健康、冶金建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千亿级规模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一批百亿级规模的重点企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12.实施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五大产业高地”。打造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高地,以一汽集团为龙头、长春国际汽车城为平台,推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产业链短板加快补齐,形成设计研发、关键部件、整车制造、市场服务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加快培育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制造等产业集群。打造农特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高地,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巩固壮大玉米、特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牛羊猪鸡养殖与屠宰及肉食加工,加快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把品牌做响、品种做全、品质做优,提升附加值、竞争力和美誉度。打造旅游产业高地,打响长白山、松花江、查干湖等世界级生态旅游品牌,构建以避暑、冰雪、生态、民俗、红色、边境、乡村、康养等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创建国家和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做强优质中药、生物药、化学药三大产业,加快发展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衍生产业,重点开发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和细胞治疗等产品,鼓励医疗器械与化工、材料等学科的融合创新,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北药基地。打造电子信息及数字产业高地,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照明、新型元器件、遥感卫星等产业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实施吉林遥感卫星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构建世界最大的地球资源遥感体系,积极参与国家低轨互联卫星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
1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技术革命发展趋势,超前谋划由前沿技术带动的新兴产业,突破移动信息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培育壮大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创新发展氢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整合东部抽水蓄能和西部新能源资源,建设吉林“陆上三峡”工程,扩大“吉电南送”,撬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融合衍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卫星装备及应用技术设备制造批量化生产,推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系统、精密机械、先进传感器等加快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密仪器与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发挥国防动员需求的牵引作用,打造一批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联盟和集群,提升高科技企业和产品技术服务军队备战打仗能力。
1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科技革命、产业转型、消费升级趋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形成多业并举、多态融合的现代服务型经济。稳固提升商业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支柱服务业,加快科技信息、商务会展、电子商务、居家康养、冷链物流、家政社区等成长型服务业发展,推进服务业标准化,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和服务外包发展,促进服务业向制造环节延伸,积极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突出发展冰雪经济,深入实施“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行动,着力构建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打造“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要承载区,建成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
15.加快“数字吉林”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应用,以长春、吉林、延边为重点建设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园区,打造数字产业集中区和数字经济示范新高地。着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汽车、石化、农业等传统产业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推广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动“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能力升级,打响“吉事办”应用品牌,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集成。全面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运行、政务服务、社会治理、金融服务、生态保护、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落实吉林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强化公共数据管理,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开发利用数据资源。保障公用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五、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构筑新发展优势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积极主动参与培育国内市场体系,从需求端发力,从供给侧改革,激活市场、优化供给、畅通渠道,全面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适配性,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构筑发展新优势。
16.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利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统筹经济社会、融汇各种要素、贯通域内域外,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加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积极推动东北区域性共同市场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和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化吉浙对口合作,促进吉林产品与浙江市场、吉林资源与浙江资本、吉林制造与浙江创造深度对接,实现吉浙两地发展优势“基因重组”。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及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多层次战略合作和产业协同。积极推动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点对点”交易试点。
17.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分工。立足国内大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整优化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重点,将内需体系和市场优势转化为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着力稳外资拓外贸,发挥长春、吉林、珲春等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中欧班列和内贸外运等航线运营水平,提升出口质量和规模,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主动承接国家基础设施、物流交通、产业转移等国际合作项目,深化农林、能源、矿产等开发合作,推进重点流域水能和新能源开发。促进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针对金融、信息、汽车、旅游、新材料、航空等重点领域,采取产业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持续办好东北亚博览会、全球吉商大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引进世界500强等重要战略投资者。支持有实力企业、优势产业、骨干产品“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吉林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18.全面促进消费增长。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改善消费预期,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稳定传统消费,改造提升步行街、都市商圈,繁荣城市夜经济,扩大汽车、家电等大额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发展文旅、体育、养老、抚幼、家政、教育培训、医疗美容等服务消费,深度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大力发展网络销售、移动支付、网红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流量型经济,打造网红经济头部省份。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实施“放心消费在吉林”创建工程,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19.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围绕“两新一重”统筹谋划、全面实施新基建“761”工程。加快建设5G基础设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积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蝴蝶型”快速铁路网,加快抵边通道和长春都市圈环线建设,实现高速公路县(市)全覆盖,打造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着力推动沈白高铁、长辽通高铁、长春地铁、吉化80万吨乙烯、长春国际影都等重点项目,推进大水网、坚强电网、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全面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六、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从解放思想抓起,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从优化营商环境破局,把改革着力点放到破解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更加聚焦解决深层次矛盾,扭住关键重点,取得实质性突破,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20.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降低要素成本等纾困惠企政策,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引进优质社会资本,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增强国企活力与保障国计民生能力。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努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民营企业进入交通、能源、电信、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实施办法,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营造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力争到二〇二五年民营经济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努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尊崇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21.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加快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市场决定机制,打破行政性垄断,促进价格合理形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企业产权、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严肃查处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22.建立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省和市县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落实中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和地方税、直接税体系调整政策,推进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实施融资服务质效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加大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战略项目的金融支撑。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完善普惠融资服务体系,提高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农业大灾保险,积极发展农业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扩大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持续开展企业上市培育行动,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区域金融改革,优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加强金融机构引进交流,完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
23.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加快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动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运用数字化思维和信息化技术创新“放管服”模式,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健全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渠道,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将政府部门不宜行使、适合市场和社会提供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及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深化政务公开,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非涉密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加快推进“掌上办”。
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紧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总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充分发挥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势,实施农业现代化建设“十大工程”,努力走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4.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防止耕地“非农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全域整治、优质粮食等重大工程,发展优质玉米、水稻生产,鼓励种植大豆和杂粮杂豆,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挥畜牧业中轴产业作用,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建设承载粮食及副产品转化增值的畜牧大产业,到二〇二五年,肉牛和生猪饲养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超过50%。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取向,压实地方政策性粮食储备责任,完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络,搞活粮食流通,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强化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发挥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性作用。
25.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精心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着力改善黑土地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加强四平黑土地保护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推进公主岭、农安等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完善黑土地保护奖补措施。扩大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统防统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梨树模式”,实行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
26.加快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构建粮食及食品、畜产品及肉食品、园艺特产三大精深加工板块,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农村三产融合产业园和先导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坚持良田、良种、良技相结合,全力振兴民族种业,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业卫星数据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广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和优质粮食工程,打造吉林大米、吉林玉米、长白山人参等七大“吉字号”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各地培育特色品牌,实现农产品大省向品牌大省转变。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