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文华 本报记者 郭小宇
脱贫攻坚决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扶余市委、市政府在思想上“绷紧弦”,在行动上“拉满弓”,促造血、稳就业,守护脱贫成果,奋力答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卷”。
连日来,扶余市各级包保单位分别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与贫困户同住屋檐下,同吃亲情饭,同干农家活。通过面对面与贫困户交流,唠家常、讲政策、听意见、干农事,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共谋脱贫致富路。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顶梁柱”,扶余市各级干部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层层压实领导责任、行业责任、属地责任感和社会责任,落实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形成“三级书记”一起抓的上下联动工作格局。与此同时,全市425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239名乡镇站所长、部门科长,全部沉入一线,采取“一人一措、一户一策”“菜单式”精准帮扶,确保664户1248名未脱贫群众应帮尽帮、应扶尽扶。
在陶赖昭镇西三家子村,自来水工程有序进行,入户管道基本完工,6月初开始供水,困扰群众多年的饮水安全问题即将解决。该村把每周五确定为扶贫集中走访日,驻村干部、爱心企业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送去日常生活用品,主动联系医生为贫困户诊疗,提供并帮助种植经济苗木,宣讲扶贫政策,贫困户满意度日益提高。
不仅这个村,全市各地贫困群众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工程每日调度,数字实时变化,刷新着民生工程的进展和记录。随着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包保干部们全力围绕“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下功夫,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扶持力度,拓宽增收渠道,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解除贫困群众后顾之忧。在扶余市,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鼓励企业更多招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通过扶贫协作“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多措并举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目前,全市有106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被有针对性地安置到卫生员、河道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扶贫岗位,增加了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
产业扶贫是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扶余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多维扶贫的大格局。针对今年落实的9个产业项目,该市进一步培育壮大特色扶贫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等带贫主体,提高带贫覆盖面和带贫能力。扶余工业集中区包保五家站镇东南村,合理谋划实施了以托管寄养大鹅助力全村脱贫的产业项目。集中区出资约3.3万元购置3300只鹅雏,全覆盖该村33户贫困户,每户100只鹅雏寄养在镇里大型养鹅户家。待幼鹅长成售卖后,每只鹅雏可分得25至30元效益,每户每年分红收益在2500至3000元。第二年每户再预留1000元于养鹅户内继续入股,如此循环帮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铿锵有力的话语、掷地有声的承诺,言犹在耳,新生活“赶考”的全新征程就在脚下。在这张脱贫攻坚的答卷上,扶余市不仅要书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同志履职尽责、不辱使命的工作日志,也要依靠广大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基于全社会脱贫攻坚的合力,奏响脱贫攻坚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