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5日
首页
第16版:要闻链接

一心为民绘新卷

——梨树县生态建设工作纪实

□ 朱金 于浩宇 本报记者 侯春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安全就是国家安全。近年来,梨树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以保护资源、防治污染、修复生态为主要任务,全力推进生态领域民生工程建设,打响了一场惠及81万人民的“蓝天、碧水、青山、黑土”生态梨树保卫战。

因地施策,构建生态治理体系

梨树县地处长白山余脉,全县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23条,河流总长度808公里,总流域面积6876平方公里,流经21个乡镇和3个街道,全县74%的行政村伴水坐落,河流生态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晴雨表”。

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全面落实生态责任制。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联动机制,推行“清单”工作法,按时保质落实生态环保任务;全县设立313名县乡村三级河长,聘用462名河道保洁员;编制实施《梨树县招苏台河综合治理规划》,全面建立了“一河一图、一河一档、一河一策”,全县水系实现了100%全覆盖;以“生态梨树”建设为总目标,部门合力、齐抓共管,变河长制为河长治,构建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2019年梨树县清河行动成效明显,招苏台河六家子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今年1-4月流域水质较去年同期又有明显改善。

对症下药,狠抓流域污染治理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前不久召开的梨树县生态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信号明显、措施加倍。

一场污染治理攻坚战正在梨树大地全面打响。投资14.9亿元,建成24个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城区污水管网区域覆盖率达100%;累计投入近6亿元开展饮水安全工程,建设358处饮水安全工程,今年6月份工程全部建成后,将实现所有行政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污染治理,找准“病根”是关键。梨树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症下药”建设13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全县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66.7%,全县建成16个日处理垃圾50吨的垃圾中转站,“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辐射城乡;改造农村厕所1.7万余个,建设721个村级粪污收集点和7个区域粪污处理中心,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

标本兼治,推进生态环境修复

梨树县把生态修复作为“一号惠民工程”来抓,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迎接这场政治大考、生态大考和作风大考。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余万元用于生态修复,完成辽河流域土地流转5010公顷,建设辽河流域生态保护带1133公顷。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6万亩,招苏台河水源涵养林451公顷,全县23条河流管理范围内实行硬隔离。拆除110家非法矿山企业,孟家岭镇“小天池”成为矿山治理的“梨树样本”,西湖生态广场、梨花湿地公园等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绿色大通道等生态工程筑起环境安全新屏障。

连续举办五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助推黑土地保护上升国家战略,土壤污染治理全省领跑,推广玉米种植“梨树模式”200万亩。强化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督管理,全县有22个排污口已整改并网运行。181个河流“清四乱”问题全面整改到位,累计清理垃圾和畜禽粪污2.9万立方米。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成效显著,梨树作为东北三省惟一单位在国家三北地区生态扶贫现场会上介绍经验。道路扬尘和工业窑炉全面治理,城区主要街路机扫洒水率达到100%,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栉风沐雨奋进路,同舟共济再扬帆。梨树县将牢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民为本、以水为墨、以林为笔,在4209平方公里的黑土沃野上,描绘好生态中国、美丽家园的梨树篇章。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