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格晶 本报记者 郭小宇
五月的田野,草长莺飞,翠嫩的秧苗,在呱呱蛙声中拔节疯长,在阵阵夏风中荡起层层绿浪。一般到了谷雨时节,前郭县农民就开始育水稻秧苗,小满前后,秧苗长到四五寸高,就开始移栽到水田里去。
走进白依拉嘎乡朝阳堡村,家家户户在田地间耕作。一株株秧苗,在机器的耕作下,扎根土地,汲取营养,等待秋收冬藏。“我家有7公顷土地,今年插秧有点晚,在20号左右就能完成。机器耕作快是快,有时候丢苗落苗,事后还得人工补一次苗。7公顷土地补苗还得几天。”村民王长宝告诉记者。走进白依拉嘎乡新艾里村,家家户户的日光大棚,均掀起了两侧的端口,一则是为了通风,一则是为了运输秧苗方便车辆进入。在董志强家的大棚内,还能看见水稻秧苗挪走后,残留的痕迹。那些移挪走的秧苗,此时正在水田内“适应”环境,等待扎根于泥土之中。董志强家有4公顷土地,在5月20日已全部插完。
如今,农民插秧耕作,几乎告别了手把秧苗,躬身劳作的场景了。董志强家里使用小型插秧机,每次只能工作4行。他在田地里扶着插秧机,两只手操控着方向盘,眼睛盯着刚刚插入地上的秧苗,对照间密度。据董志强介绍,为了让秧苗适应水田里的温度与环境,他会在插秧前就把秧苗托运到地里了,“我们的秧苗都是有秧盘的,放在垄边既适应了水温,又防止了大风天气袭击损坏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