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6日
首页
第07版:文摘精选

“伦敦病人”离 击败艾滋病有多远

日前,伦敦大学学院的病毒学家拉文德拉·古普塔及其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艾滋病治疗结果:一名伦敦男子(媒体称其为“伦敦病人”)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艾滋病可能已被治愈。

这意味着继“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之后,“伦敦病人”可能成为第二名被成功治愈的艾滋病患者。不过,古普塔团队称,目前还不能下定论认为这名患者已经完全被治愈,也许要再观察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确认其是否被治愈。

人类与艾滋病的抗争旷日持久,困难重重。那么,这次“伦敦病人”的研究成果能给人类的“抗艾史”带来胜利的曙光吗?

“伦敦病人”复制“柏林病人”的成功?

“伦敦病人”没有向公众透露名字。在已公布的信息中,他于2003年感染艾滋病病毒,此后进行抗HIV的鸡尾酒疗法(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配伍服用),2012年又被诊断出患有霍奇金淋巴瘤。

2016年,古普塔团队决定为“伦敦病人”移植干细胞来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幸运的是,治疗团队找到了一名与他配型相符的捐赠者,而且这名捐赠者还拥有CCR5-Δ32突变基因(CCR5德尔塔32突变基因)。此前,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该突变基因可以抵御HIV入侵人体的免疫T细胞。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伦敦病人”的霍奇金淋巴瘤被控制。更令治疗团队惊奇的是,经过反复检测,他的体内已经检测不出HIV。

“伦敦病人”似乎奇迹般地重复验证了“柏林病人”的治疗方式。

2000年,在德国做翻译工作的布朗不仅染上了艾滋病,还患上了白血病。2007年,当时在柏林的布朗求医于肿瘤病和血液病专家胡特。经过胡特的诊断,发现布朗的白血病比艾滋病更严重,于是,胡特决定先全力治疗布朗的白血病,方法是进行骨髓移植。

在选择骨髓供者的时候,胡特找到了一名配型与布朗相同,而且拥有CCR5-Δ32突变基因的供者。经过三年的治疗,布朗的白血病被治好了。同时,他的体内已检测不出HIV。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布朗体内仍然检测不出HIV,这证明他的确被治愈了。

“伦敦病人”和“柏林病人”的经历,证明移植拥有CCR5-Δ32突变基因捐赠者的干细胞(骨髓或血液)可能是目前惟一能治愈艾滋病或者“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一种有效方式。

“波士顿病人”也移植骨髓,为何却失败

“柏林病人”的成功,使一些治疗团队尝试用骨髓移植来治疗艾滋病。然而,有些艾滋病病人接受骨髓移植治疗后并没有被治愈,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病人”。这进一步证明,移植骨髓除了配型相同,还必须要求骨髓供者本身拥有CCR5-Δ32突变基因。

“波士顿病人”其实是两个人,他们既感染了HIV,又患有淋巴癌。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蒂莫西·亨利奇治疗团队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为这两名“波士顿病人”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治疗。在接受手术八个月后,两人体内的HIV消失了。2013年,亨利奇团队在国际艾滋病协会会议上宣布,他们功能性地治愈了两名波士顿艾滋病患者,其标志是停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后几周,病人血液中检测不到HIV。然而,会议结束后,亨利奇团队回国发现,其中一名停药12周的病人体内又检测到了HIV。另一位病人也在停药32周后发现HIV“回归”。对此,亨利奇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推测是,由于移植的供者骨髓中没有CCR5-Δ32突变基因,因而不能抗御HIV,一旦停药较长时间,隐藏于患者体内的HIV又会死灰复燃。

CCR5基因突变能起多大作用

CCR5有何威力?为什么能在艾滋病治疗中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我们来看看HIV入侵人体T细胞时要借助哪些力量。一是借助T细胞表面的CD4糖蛋白分子,二是T细胞上另两个辅助受体分子中的任何一个,它们是CCR5和CXCR4蛋白分子,就像T细胞大门上的门把手,可以被HIV识别并借力,以达到进入T细胞的目的。所以,让CCR5和CXCR4基因突变或者被敲除,不再在T细胞上表达生成CCR5和CXCR4蛋白分子,就不会让HIV识别和借力,从而阻止HIV入侵。

具体来说,CCR5-Δ32突变基因是指,CCR5基因编码区域第185号氨基酸后面发生32个碱基缺失时,就不能编码产生这种蛋白分子。在所有人群中只有极少部分人有这种基因变异,可以抵御HIV的感染。可以说,如果依靠骨髓移植来治疗艾滋病,就得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配型相符和供者需要有CCR5-Δ32突变基因,但要同时满足这两项要求很不容易。

另一方面,移植带有CCR5-Δ32突变基因的骨髓来治疗艾滋病,也有一个因素需要评估,即患者体内的HIV病毒库有多少,贮存的HIV是多还是少,以及HIV是否处于休眠状态。

“引蛇出洞”一举歼灭HIV是否可行

根治艾滋病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清除患者体内隐藏于病毒库的HIV,并让休眠的HIV现身,“引蛇出洞”才能完全和彻底地消灭HIV。

2011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儿童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对一名HIV感染女婴(母婴垂直传播导致的,称为“密西西比病人”)于出生后29天进行鸡尾酒疗法治疗,一直治疗了18个月,然后检测到其体内的HIV为阴性,在对其停止治疗后十个月仍未查到HIV,因此,2013年,医护人员宣布“功能性治愈”了“密西西比病人”。

但在2014年7月,“密西西比病人”的HIV被检测到卷土归来。治疗团队推测,可能是药物治疗时“密西西比病人”体内的一部分HIV休眠和潜伏了起来,停药后这部分HIV感知到危险期过去,又纷纷复苏,重新攻击T细胞。

“密西西比病人”的治疗经过和HIV的隐藏与休眠启发了研究人员,如果能把HIV感染者和发病者体内潜伏和休眠的HIV吸引出来,仅靠药物就有可能治愈艾滋病。

美国加州旧金山格莱斯顿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为SMYD2的甲基转移酶是HIV潜伏和隐藏的关键因素,如果能抑制这种酶,就有可能激活潜伏在T细胞、骨髓等处的HIV。届时,如果同时使用SMYD2的抑制剂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就有可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HIV。针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试验。

(张田勘/文)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