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宝杰 本报记者 郭小宇
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肩负新时期历史使命。长白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紧贴边境民族地区实际,着力在祛顽疾、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上下功夫,凭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信念,奏响了一曲让群众满意的奋进之歌。
长白县是全国惟一的朝鲜族自治县,被认定为省级贫困县,全县农村人口33841人,经3轮精准识别和“回头看”,认定贫困村21个,贫困人口1081户1692人。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64亿元,实现1045户1606人脱贫,2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农村贫困发生率由5%降至0.02%,2019年3月顺利通过脱贫验收,4月2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长白县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
统筹部署,打牢脱贫攻坚坚实基础
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坚持“领导带头”,强化班子分工,注重以上率下,倒逼工作责任落实,着力提高工作推动力。自上而下建立实施机构,编牢织密推进网络,形成架构完备、责任明晰、任务明确的高效推进体系。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所有常委参与抓、四大班子齐上阵的工作模式,书记县长负总责,常委负责包保乡镇,副县长负责分管行业部门的行业扶贫工作,副县级以上领导负责包保贫困村与贫困人口较多的村。严格落实县、乡(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限期脱贫”责任制,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87份,倒排脱贫工期、倒逼脱贫“销号”。立足县情实际,认真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确定了“2016年整体推进、2017年集中攻坚、2018年巩固提高”三步走战略,立下提前两年脱贫摘帽的军令状,吹响决战决胜冲锋号角。
选优配强工作队伍。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统筹协调推进机制,由县委常委兼任扶贫办主任,新选派5名乡科级干部担任副主任,抽调18名后备干部充实到扶贫办工作,专职干部队伍壮大到30人。全县8个乡镇由1名县委常委牵头组成包保工作组并担任组长,每组配备1名扶贫办副主任,使扶贫工作力量下沉。县直包保部门由“一把手”担任第一责任人,1名副职干部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选派3名以上后备干部作为包村队员,驻村工作队扩大到315人。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派出77支识别工作队,进驻全县所有行政村,通过逐户核查,发放贫困户信息采集卡1788张。投入36.58万元,在全省范围内首建“精准识别云平台”,为300余名扶贫帮扶干部配备信息采集终端,逐村逐户实景拍摄和录入贫困户居住条件、健康情况等各类信息,避免识别工作上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将贫困户建档立卡内容逐一进行横向信息比对,做到真贫即入,伪贫即出。派出各级优秀党员干部400余名对所有村、户重新识别。通过再识别和动态调整,剔除虚假贫困户437户688人,共确认贫困人口1081户1692人,识别覆盖率和精准识别率均达到100%。
创新方法,强化脱贫攻坚运行管理
聚焦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新路子新方法,创新实施“五四五N”工作法,实施痕迹化管理模式,实现帮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可问责,把扶贫工作真正做实做细做全面。
推行“四级联动”。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方式,层层织密考核监督、推动落实的工作网络。包户干部活干细。包户干部至少每周入户一次、经常电话联系,实施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的“五定”帮扶责任制。包村科级领导干部对包保村扶贫工作负总责、负全责,定期对驻村帮扶干部进行工作指导和管理考核,对包户干部入户和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县级领导督到位。县级党政“一把手”和分管扶贫领导定期约谈乡镇党政“一把手”、帮扶部门领导,定期通报县级领导、乡镇和包保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包保乡镇常委每个月做到扶贫一次调研、一次督查听取一次汇报和向县委书记、县长汇报一次包保情况“四个一”,每季度做到“三了解、两协调”,即了解扶贫项目实施进度,了解贫困村、户脱贫进度,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协调资金项目投入、协调行业扶贫投入。每半年做到“一争取”,即争取社会扶贫资金和域外扶贫资金投入到包保乡镇。县巡查组严把关。由县扶贫办牵头,纪委、组织部等部门参与组成巡察组,开展不间断反复指导、巡视和抽查,做到督查全覆盖。
实施“五个一工程”。创新实施痕迹化管理模式,狠下一番“绣花”功夫,把扶贫工作真正做实做细做全面。每个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为每户贫困户建立1个收入情况明细账;制作1张贫困户基本信息清单;扶贫包保人员每人1本扶贫日记;制定《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试行)》1个制度。实现帮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可问责。
开展“N项活动”。积极创新探索建立思想教育长效机制,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县扶贫开发优惠政策及措施,彻底解决入户率、知晓率、满意率低的问题。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亲交友”活动,进一步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关心。100余场脱贫攻坚知识竞赛,切实提高群众对精准扶贫的知晓率,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在全县范围创办扶贫爱心超市75家,既满足了村民实际需求,提高了贫困户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又达到了凝人心、聚人气的效果,营造了向上向善、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基层党建相结合,努力探索乡村振兴的长白之路。创新性举办“我脱贫、我光荣”优秀脱贫户表彰颁奖大会,评选出脱贫光荣户118户175人,使全县广大贫困户“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拍摄扶贫微电影《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扶贫成效纪实片》,制作扶贫宣传片,建设扶贫展厅,举办典型事迹图片展,营造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整合资源,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自扶贫攻坚以来,该县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扶贫项目遍地开花、民生工程如火如荼,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实”字上下功夫,出实招、用实力、压实责、求实效,凝聚合力,尽锐出战,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项工程”夯实基础。全力实施交通改善、水利设施提升、电力设施改进、危房改造、农村环境整治。长松岭隧道竣工通车,新建农村道路145.8公里,硬化农村道路263.3公里,行政村屯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累计争取到位资金1.32亿元,建设各类水利项目141个,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入1432万元,完成12个中心村电网改造,县城和乡镇驻地10千伏及以下线路全部实现绝缘化改造。整合资金1539万元,改造完成 515户危房,彻底消除了全县贫困户危房。累计争取上级资金1.159亿元,完成二十道沟村、金华村等21个村村容村貌改造。
“五个领域”改善民生。扶贫干部真抓实干,聚焦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协作扶贫领域促脱贫。严格落实医疗保障优先政策,目前受益1075人次,提高金额14.01万元,巡回医疗救治队入户诊治贫困人口4583人次,发放诊疗证1692个。投入资金3795万元,改善11所乡村义务教育薄弱校办学条件,全县累计发放助学补助资金115万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10.65万元,捐资42万元建立“鸭绿江爱心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510个,达成用工意向719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45人,共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技能培训补贴378万余元。制定《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与县信用联社合作,注入风险补偿金200万元,撬动金融资金2000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61.5万元。争取到扶贫再贷款5000万元,目前已经投入2500万元。积极与吉林市及所辖龙潭区、昌邑区、船营区、丰满区开展扶贫对接,共引进吉林市帮扶资金2400万元。
“五篇文章”实实在在脱贫。创新实施政策保障、产业激活、企业带动、项目托底、互助养老脱贫举措,做好“保、活、带、托、养”文章。各族群众各级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至年人均3720元,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投资20余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举办节庆赛事活动,发展“千家万铺”特色民宿、农村电商,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投资1.04亿元发展棚膜经济、食药用菌、浆果种植等特色产业项目47个,进一步带动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18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并网发电,预计年收益可达1130万元,实现长久收益,稳稳托住收入底线。探索互助型养老模式,300余万元建设的二十道沟村幸福互助养老大院让失能贫困老人“集中供养、安享晚年”。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边陲长白以“破釜沉舟、撸袖实干”的决心和态度,找准“贫根”,靶向治疗,创新作为,举全县之力,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