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07日
首页
第12版:形象展示

——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研发与探索 砥砺新征程

□王威莹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是一所以农业生物技术和现代作物育种基础研究为核心的专业性研究机构,也是“国家转基因玉米、大豆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公主岭)”“吉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吉林省作物转基因科技创新中心”和“吉林省农作物生物技术改良工程实验室”的技术依托单位。作为国家转基因战略部署和区域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所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农业发展需求,以东北主要农作物的生物技术遗传改良新品种培育及其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研发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或产品,为提升国家和区域农业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所目前在编人员54人,其中博士17人、硕士24人,硕士博士占职工总人数的76%。组建了主要作物生物技术种质资源创新、大豆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植物环境安全研究与应用、经济作物生物技术育种、植物生物反应器工程和作物分子育种研究与应用等6个创新研究团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所在主要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玉米、大豆和水稻规模化遗传转化技术平台。该平台集基因优化与改造、规模化遗传转化、高通量分子检测、规范化种质鉴评以及新一代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转育等技术于一身,实现了我国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研究从小规模的基础研究向工厂化生产的过渡。研究所先后承担了我国“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应用价值的转基因玉米、大豆、水稻新品系,引领着我国养分高效利用转基因玉米和抗病虫转基因大豆的新品种研发工作。另外,研究所在植物叶绿体生物反应器、苜蓿生物技术育种及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研究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技术优势。水稻和紫花苜蓿的叶绿体遗传转化技术以及苜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黑土生态系统的转基因环境安全评价研究,为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在国家和我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研究所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稳步提升。建所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累计经费近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审定品种3个;发布国家标准3项,地方标准2项;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与编写论著或宣传手册10多部;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方式实现成果转化10余项,充分发挥了研究所在国家和区域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中的功能与作用。

研究所始终把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实现一流研究所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组织承办了“第一届叶绿体基因组与遗传工程国际研讨会(2007年)”“第十一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2010年)”“农业生物技术高层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机构联谊会(2014年)”“首届美国先锋公司(柯棣华)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20余次。与英国PBL公司、英国洛桑试验站、苏格兰国家作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30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渠道、多层次的拓宽国内外合作渠道。

作为国家重要的转基因生物科普阵地,研究所建设了120平方米的转基因生物科普展室,每年接待3000-4000人次的参观学习。通过开展科普讲座与培训、出版科普作品等多种方式,面向公众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宣传。其中,研究所编写的科普系列作品《神奇的转基因技术》被农业部选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成果展示的指定科普资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研究所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集成与创新、新品种培育、国内外合作交流及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进入“十三五”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胆研发,慎重推广”的总体思路,研究所将继续围绕国家和区域农业发展战略,针对国家及吉林省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大胆探索、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