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母之美”
1965年的最后一天,巩俐踩着年关的尾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个教师家庭。一岁时,她随父母搬回老家山东省济南市。
巩俐自小喜爱文艺,梦想成为一名歌唱家。怎奈天不遂人愿,由于文化课不过关,她连续两年高考落榜,父母因此不愿再支持她的艺术追求。可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巩俐并没有轻言放弃。为了赚取学费独立生活,她白天在出版社打工做苦力,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通宵看书,还托关系聘请了当时的著名导演尹大为给自己授课。
然而,上课第一天,巩俐就因“坐没坐样,站没站相”被尹大为抽了两下。遭此“大辱”,生性倔强的她反手就把尹大为撂在了地上。“光有貌没有相,当不了演员。今天你可以走了,要是受得了我的教法,那咱就明天见,要是受不了,咱现在就说再见!”尹大为说。离开教室前,巩俐狠狠地瞪了尹大为一眼,可第二天,她依旧准时出现在了课堂上。
经过两年的挑灯夜战,巩俐再次参加高考,却因与录取线相差11分而险些再与表演失之交臂。正在她濒临崩溃之际,招生组的老师被她天赋异禀的演技打动,以“特招生”的身份录取了她。于是,巩俐得以进入中戏念书。
就读期间,为了挣点外快和积累经验,巩俐经常出现在各大剧组的片场,尽可能争取试镜的机会,哪怕只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龙套角色。这时,适逢张艺谋在为电影《红高粱》中的“我奶奶”选角儿,在助理导演的介绍下,剧组一路辗转来到中戏。
彼时,巩俐穿着一身宽松的衣服游荡在选角现场。张艺谋看中了她身上那股子淳朴火辣的原始生命力,认为她有一种颇为独特的“地母之美”,是中国千百年来女性、母性的完美化身,于是,巩俐接拍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东方遗珠”
一个是天生戏骨的演员,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导演,巩俐与张艺谋两人相辅相成,将彼此的天份充分调动,在《红高粱》中发挥到了极致。
1988年国庆节,《红高粱》在国内首映。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欲望和野性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一路烧到了柏林电影节,并一举拿下“金熊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电影。二人乘胜追击,紧接着又合作了《活着》《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全部成为华语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各大奖项纷沓而至,巩俐作为一线演员的国际地位也随之奠定。20世纪90年代,不少西方人只要提起中国,便会脱口而出——天安门、长城、巩俐,她被外国记者称为“东方遗珠”。
然而,在无数红毯与荣誉的背后,巩俐所依仗的,不仅仅是邂逅了人生伯乐的幸运。拍摄《红高粱》之前,她在山东高密的农村住了两个月,为了让画面更加真实而每天练习挑水,左肩磨破了就换右肩。为了贴合《秋菊打官司》中的颓废形象,她用肥皂洗头让发质变得粗糙,还特意学会了陕西方言。
由于连续饰演了农村妇女的形象,很多人开始嘲笑她“土”,可巩俐并不辩驳,只是默默地以实力说话,接连出演了许多颠覆性的角色。比如,周星驰镜头里的绝世美女“秋香”、陈凯歌手中的叛逆小姐“如意”、王家卫笔下的风尘女子“华小姐”……之后,巩俐一路攀登高峰,与众多一线明星合作,进军好莱坞。从《迈阿密风云》到《少年汉尼拔》,从《谍海风云》到《艺伎回忆录》……她终于成为了国内最顶级的女演员,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
“巩皇”
对于巩俐来说,支撑她一步步登顶的是那一身坚韧不屈的骨气。也正是这身独立的骨气,使她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有从容不迫应对的底气,不论是对事业,还是对爱情。
在与张艺谋长达八年的爱情长跑中,他们比肩而立、相得益彰,互相成就了彼此最好也最辉煌的一面,共同体验了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沮丧。情到浓时,巩俐主动开口对张艺谋“告白”:“如果我们结婚了,我就在家当家庭主妇,为你生三四个孩子。”只是,张艺谋却不愿许她一个家:“结婚不就是一张纸吗?你为什么非得看重这张纸呢?”彼时,巩俐尚不足而立之年,正值血气方刚之际。在张艺谋公开宣布两人已分手后,她转年就嫁给了香港商人黄和祥,走得头也不回。
千禧之交,张艺谋结婚的消息不胫而走,巩俐这才明白,原来他不是不想要那一纸婚约,只是在他眼中,自己并不是适合被写在那张纸上的人。她看懂了,便也放下了。
巩俐与黄和祥结合的第13个年头,两人终究因聚少离多而和平分手。自那以后,巩俐的感情生活一直如浮萍般扑朔迷离。
在中国娱乐圈,巩俐被大家称为“巩皇”。究其原因,是因为她一直信奉着“唯吾独尊”的不二法门:“我想要的,我自己来拿。”她不曾放慢自己事业前进的步伐,反而愈发不畏世俗,愈发骄傲自我。她会因为剧本滥俗而拒绝商业潜力巨大的电影,也会没有丝毫抱怨地为了一个镜头重拍18个小时,因为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票房是不是很好或者会有多大的轰动,那不是我的事,但过程一定要喜欢。把事做好,就要费时间,而不是浪费时间。”
经过数十年的演技打磨,巩俐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狂揽国内外30多项金牌大奖。凭着一身独占鳌头的底气,她在面对不和谐声音时,赢得了站出来的资格、与之对抗的资本,敢于冒着舆论风险向电影界的权威盛典发出质疑。她可以在评奖不公时痛斥“金马奖是个业余的电影节”,也敢在作为评审团主席回归后扬言“有我在,公平就在这”。她以一己之力活成了整个电影行业的标杆,引来无数后辈向她致敬。
历经千帆,当已经获得事业、精神双独立的巩俐在54岁再次寻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归宿,也随之向我们坦荡证明: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潇洒地挥别过去,追求爱情亦不只是年轻人的独享专利,一切都是岁月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