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烨 本报记者 徐文君
憨态可掬的雪娃娃,栩栩如生的雪雕城堡,美轮美奂的冰雪溶洞,雪地狂奔的马拉雪橇,光陆离奇的多彩灯光,把银装素裹的老白山雪村装扮成一个梦幻般的冰雪童话世界。
每年的冬季一到,这里正开启一个冰雪的盛宴,一个狂欢的冰雪季。
近年来,敦化黄泥河林业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培育冰雪经济,让群众既能享受绿色生态奉献的环境“福利”,也能获得冰雪产业带来的效益“红包”。冰雪产业已成为当地发展的“最美底色”。
老白山雪村位于敦化市北部,长白山森工集团黄泥河林业有限公司团北林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贝加尔湖冷空气和日本海热气流的双重影响下,冬天积雪期长达7个月,最深处可达两米,雪量大、雪质好、粘度高,雪村因此而得名。
为深入落实 “打好绿色牌,念好山水经”发展战略,黄泥河林业局举全局之力打造老白山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培育旅游文化,开发旅游产品,旅游要素不断丰富,极大地提升了老白山生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知名度。老白山生态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极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
旅游要发展,规划必先行。聘请北京巅峰智业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老白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又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用半个月时间进行了实地踏查,进一步完善了《总体规划》,确定了景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交通路线和游客服务中心、森林小火车登山栈道、野生动物园、神鹿山滑雪场等项目的指导建设方案,规划总投资21亿元,项目达产运营后,预计年净利润2.6亿元。完善基础设施。由于停伐后企业自有资金不足,2015年筹建“老白山雪村”时,仅对团北林场进行了亮化美化、改造了职工食堂和宿舍、开发了简单的冰雪娱乐项目,各方面条件十分简陋。2016年,建设了35栋木屋别墅区,建筑面积共1690平方米。2017年,与辽宁电视台导演金峰等人合作成立了老白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建设了新农村影视基地,并拍摄了新农村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绿水青山好日子》。2018年,建设了抗联密营影视基地和民俗馆,改造升级了民俗客栈、松花石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了真人野战战场。2019年,又建设了花海、户外草坪广场、沿河游步道、网红桥、神鹿山登山步道、雪圈滑道等基础设施,开设了茶馆、烧烤店、饺子馆、轰趴馆、林下特产超市等配套服务设施,团北至西北岔林场的部分路段进行了硬化,明年两个林场间20.36公里的林区公路硬化工作将全面完成,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规范化体系。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单纯的健身运动,只有在旅游之上增加文化元素,旅游才有了灵魂。旅游是载体,文化是内涵,旅游有了文化才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旅游产品有内涵,才能经得起看、经得起品,才能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住下来。根据东北林区特色,整理挖掘了木帮文化、林区民俗文化、林区饮食文化、林区冰雪文化,开展了拜山、抬木头、锯木头、做豆腐、摊煎饼、儆粘豆包、蘸糖葫芦、剪窗花儿、马拉爬犁表演和冰雪运动项目,建设了东北林区民俗馆,搜集了东北林区老物件和林业传统生产工具,推出了东北林区系列菜谱,为游客准备了翻毛大衣、狗皮帽子、花棉袄等特色服装,让八方来客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原汁原味。
延伸产业链条,才能让旅游产业生命力更旺盛,才能为黄林干部职工留下“金饭碗”。因此黄林局积极谋划实施了“1+14”发展战略,即整合体验区核心地带团北、团山子、西北岔、小北四个林场为出口,带动黄林其他14个林场发展种植、养殖、采集、林特产品加工项目,以点带面搭建职工转岗创业平台,形成“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发展的森林旅游经济产业链,让林特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真正实现以旅游产业为基础,林上、林下、林中经济立体开发的格局。目前,已经开发了老白山刺五加茶、矿泉水、黑木耳、灵芝孢子粉等20余种林特产品,申请注册了“老白山”和“老白山雪村”商标,通过了QS、绿标等食品安全认证。
从冰雪游到乡村振兴。老白山的成功,绝非偶然。
今年,老白山雪村游客接待量将突破6万人次,接待研学、康养、拓展游客团队超过500个,产业链收入达2000余万元。
如今的老白山,冰雪经济已经成为助农增收的有效路径。在这里,白雪变成了白银,“冷”资源发挥了“热”效应,冰雪产业的老白山样板逐渐形成。
